Canalys报告:阿里云是中国第一大云服务提供商

金江
2021-06-22 16:19

43_1624349758.png

6月22日消息,今日全球技术市场分析与咨询国际公司Canalys发布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云服务市场行情报告。

根据Canalys最新数据,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市场的云基础设施服务支出增长55%,达到60亿美元。与2020年第一季度相比增加了21亿美元,比上一季度增加逾2亿美元以上。

43_1624349792.png

总体而言,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占全球投入的14%,高于2020年第一季度的12%。中国四大云服务提供商是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和百度智能云,这四大巨头共占总支出的80%以上,其中阿里云以40%的份额领跑市场。

43_1624349802.png

首席分析师Matthew Ball表示,2021年将是中国市场云服务迎来增长的一年,这将扩大使用场景,并提升云服务的价值主张。

中国的云服务提供商还将覆盖范围扩大到国外市场,并将其云服务出口到全球,以加快亚太区其他地区以及欧洲中东非洲地区(EMEA)的数字化转型,但这些服务商须应对地方数据主权法和高度定制的行业特定需求所带来的持续挑战。

43_1624349907.png

阿里云在近期完成新一轮组织升级,要将更多服务团队下沉到行业和区域。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认为,在行业层面,阿里云不能通过价格战做低水平竞争,要做数字化里的先进生产力,创造价值才是重点。

43_1624349866.png

阿里云于本月8日宣布在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新增两大数据中心,并且计划未来三年投入超过60亿元用于建设基础设施、支持本地化生态发展。在过去三年的时间里,阿里云在海外市场增长迅速,市场规模三年增长10倍以上。

43_1624349879.png

图源:阿里云公众号

1、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商派观点或立场,文章为作者本人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相关阅读
6月15日消息,Canalys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大陆的基础设施服务支出同比增长6%,达到77亿美元,占全球整体支出的12%。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基础设施市场的领先企业排名保持不变,阿里、华为、腾讯和百度智能仍然是前四大服务商。它们共占中国总支出的79%,同比增长6%。其中,阿里仍然是市场领导者,在中国市场占据34%的份额。华为中国第二大服务商,占据20%的市场份额。
9月21日消息,根据市场调查机构Canalys公布的最新报告,2023年第2季度国内基础设施服务支出达到87亿美元,同比增长19%。这一大幅增长主要是由于市场领导者阿里从其母公司阿里集团独立后,其收入的报告方式发生了变化。如果剔除这一变化的影响,中国服务市场的表现依然保守,增长率为中等个位数。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大陆基础设施市场的主导厂商保持不变,阿里、华为和腾讯遥遥领先,三者合计占中国大陆支出总额的72%。
9月14日消息,Canalys日前发布中国计算市场2021年第二季度报告。报告显示,二季度,中国基础设施市场达到66亿美元,同比增长54%。阿里、华为、腾讯和百度智能分别以33.8%、19.3%、18.8%、7.8%的市占率位列前四名。四大服务提供商二季度总体增长56%,占计算总开支的80%。
Canalys发布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服务市场行情报告,阿里、华为、腾讯和百度智能分别以33.8%、19.3%、18.8%、7.8%的市占率位列第二季度中国服务市场前四名。
10月18日消息,Canalys近日发布了首份《中国渠道领导力矩阵》报告,阿里、华为和亚马逊科技 这三家厂商因其在计算市场和渠道伙伴生态发展中的表现,被授予冠军称号。
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大陆排名前三的厂商分别是阿里、华为和腾讯
Canalys认为,阿里、华为和亚马逊科技这三家厂商,登顶国内计算市场和渠道伙伴生态链。
4月3日消息,阿里官网通知,将在2025年7月2日对大模型服务平台百炼部分历史模型进行下线处理。自公告发布之日起,阿里将针对这些模型逐步下调模型限流直至模型正式下线,限流包括每分钟调用次数、每分钟消耗Token数,已申请扩容的模型将恢复默认限流。模型下线后,将不再支持模型推理、部分模型将停止模型微调,正在调用模型的应用和服务将正常无法返回结果。阿里提示,这些模型无直接替代模型。
3月31日消息,南京大学与阿里近日宣布启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合作计划,共同培养适应未来技术变革、具备跨学科思维的AI创新人才。基于阿里计算和AI大模型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南京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学科优势,双方将共同设计兼具前瞻性和应用性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研发跨学科融合的大模型应用实践课程,加速南京大学“1+X+Y”三层次“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