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集团发布CCF-蚂蚁绿色计算专项科研基金

李伊
2022-09-30 15:54

9月30日消息,媒体报道称,“CCF-蚂蚁绿色计算专项科研基金”今日正式发布。这是国内科技行业推出的首支“绿色计算”主题科研基金。

“CCF-蚂蚁绿色计算基金”是2020年启动的 “CCF-蚂蚁科研基金”的一部分,计划一年内投入600万以上的科研经费,共推出32项研究课题,涵盖包含绿色机器学习、绿色应用、绿色工程系统等多个方向。

format-jpg

据了解,“CCF-蚂蚁科研基金”于2020年启动,致力于面向全球高校青年学者搭建产学研合作及学术交流平台,并以实际业务为土壤支持技术创新研究。2020年共计支持22个科研项目,累计投入530万元。

2021年该计划投入1000万元,支持21所高校的31个科研项目在人工智能、隐私保护、数据库、物联网等前沿领域开展科研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蚂蚁集团举行发布会,宣布面向全球开发者正式开源可信隐私计算框架——隐语。

同时,中国计算机学会(简称,CCF)秘书长唐卫清、蚂蚁集团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安全官韦韬共同宣布,联合设立“CCF—蚂蚁隐私计算专项科研基金”。

format-jpg

该基金致力于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面向全球富有创新思维与研究能力的学者,研究隐私计算前沿技术,产出研究成果,以推进数据安全领域前沿技术探索与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蚂蚁集团“绿色计算”技术通过国家级金融科技认证中心—北京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简称国金认证)的减排核查,确认了该项技术的减排效果。这是国金认证印发的第一份碳减排核查证书,也让支付宝成为金融领域第001号获证机构。

国金认证是经人民银行决策、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认监委批准设立的国内首家金融行业国家级认证机构。

国金认证依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相关温室气体核算标准与方法学实施核查,最终签发陈述文件,证实支付宝2021年度减排9734.35吨二氧化碳当量,蚂蚁集团2021年度减排27727.48吨二氧化碳当量。

format-jpg

1、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商派观点或立场,文章为作者本人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相关阅读
10月2日消息,“CCF-蚂蚁绿色计算专项科研基金”9月30日正式发布。据悉,这是国内科技行业推出的首支“绿色计算”主题科研基金,由CCF与蚂蚁集团联合发布,计划一年内投入600万以上的科研经费,共推出32项研究课题,涵盖包含绿色机器学习、绿色应用、绿色工程系统等方向,支持科学家探索更高效,更绿色的算法及算力。
9月30日消息,今日“CCF-蚂蚁绿色计算专项科研基金”正式发布。据介绍,这是国内科技行业推出的首支“绿色计算”主题科研基金。据了解,“CCF-蚂蚁科研基金”于2020年启动,致力于面向全球高校青年学者搭建产学研合作及学术交流平台,并以实际业务为土壤支持技术创新研究。2020年共计支持22个科研项目,累计投入530万元。
11月12日消息,国内低碳领域的权威认证机构——中环联合认证中心 测算报告显示,今年双11期间,蚂蚁集团规模化应用“绿色计算”技术后,11天省下64万度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94吨。据了解,今年3月,蚂蚁集团承诺2030年实现净零排放;4月,公布碳中和路线图;9月,上线蚂蚁链“碳矩阵”企业碳中和管理SAAS平台,并应用于自身碳中和过程中;11月,首次在双11规模化应用“绿色计算”。
今年双11期间,蚂蚁集团通过规模化应用“绿色计算”,有效地减少投入双11的服务器,应用该项技术后,11天省下64万度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94吨。
今年双11期间,蚂蚁集团首次规模化应用“绿色计算”,采用三种资源调度技术实现算力共享,以降低数据中心的碳排放量。
蚂蚁集团已于今日正式加入“低碳专利承诺”,并首次承诺将7件“绿色计算”相关专利无偿开放。
4月21日消息,蚂蚁集团已于今日正式加入“低碳专利承诺”,并首次承诺将7件“绿色计算”相关专利无偿开放。据了解,目前,惠普、微软等多家科技公司加入了“低碳专利承诺”。资料显示,蚂蚁集团从2019年开始研发“绿色计算”技术,并于去年“双11”期间首次规模化应用,2021年蚂蚁集团的资源利用率已达到2019年的两倍。
11月2日消息,今年双11期间,蚂蚁集团首次规模化应用了“绿色计算”,采用了在离线混合部署技术、云原生分时调度、AI弹性容量三种资源调度技术实现算力共享,以降低数据中心的碳排放量。如今,蚂蚁集团的服务器利用率同比三年前提高2倍多,同时在同等规模的业务下的每一份算力的耗电减少一倍多。
新成立的研究中心将围绕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区块链、隐私计算绿色计算等前沿技术进行攻坚,联合培养科技人才,助力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