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上线顺风车 滴滴美团添新对手
美团摩拳擦掌,滴滴严阵以待,没想到,半路杀出个高德。
3月27日下午,北京798的尤伦斯艺术中心,高德集团总裁刘振飞和高德地图共享出行业务负责人童谣先后登台。一个言辞热切,一个语气平静。说的,是高德要做一件有温度的事情——“真公益,真顺风”。
高德地图宣布上线顺风车业务,承诺永不抽佣,不打补贴战,试图基于长期积累的自驾出行用户及出行调度能力,在不增加城市道路压力的情况下,提升社会出行效率,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如此图景,对用户而言当然美好。然而有真就有伪,有“公益”就有“商业”。大旗竖起,背后或许另有故事。但不管目的怎样,高德顺风车平台的推出,能给出行多个选项不是坏事。
“风”乍起,吹皱这一池春水。打车出行的大局在平静许久之后,终于又热闹起来。
高德“顺势而为”
高德顺风车业务已经在成都、武汉两地率先上线,同时也开启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城市的车主招募。未来会逐步在全国范围拓展。
按照高德集团总裁刘振飞的说法,“高德顺风车业务的推出,完全是顺势而为。”
高德给出的数据显示,其地图用户目前已经达到7亿,同时还聚集了国内最大数量的车主用户,平均每天为用户提供高达3.4亿次的出行路线规划。如此庞大的出行需求,无疑有助于推广顺风车业务。
刘振飞认为,高德在使用场景上与顺风车有非常高的契合。高德在交通大数据、智能躲避拥堵、城市交通大脑等方面也都有积累,可以与顺风车业务相结合。
高德的入场确实并不意外。不过其特殊之处在于,打出了一张“公益”牌,还diss了一把友商。刘振飞称,顺风车本是非常绿色的共享出行方式,但有些平台已经渐渐背离了顺风车的初衷。
刘振飞提到,在出行争战的过程中,为提高市场占有率,部分平台重金补贴拉拢车主,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道路车辆的增加,使交通压力不降反增。
据高德交通大数据显示,某平台在北京上线顺风车业务一周后,包括海淀、石景山等多城区的交通拥堵情况不仅没有减缓,反而有所增加。且这些平台在占据市场之后,为了获取营收,又不断提高抽取用户佣金的比例,一般约为车费的10%。
对此,高德打出了 “真公益,真顺风”的口号:不抽佣,保证乘客花多少钱,车主拿多少钱。不打补贴战,不会刺激运力额外增加。
所谓“某平台”,刘振飞没有明确表示。不过目前上线顺风车业务的,只有滴滴出行和嘀嗒出行。有意思的是,目前滴滴快车接入了高德地图易行平台,高德顺风车的上线,无疑会与滴滴形成竞争。
滴滴“恩怨”加一
虽然按照高德的说法,与滴滴的关系不会受到影响。但客观来看,滴滴的“敌人”又多了一个。
高德易行平台接入了等众多出行服务商,为用户提供不同的叫车服务。其中包括滴滴快车、神州专车、首汽约车、曹操专车等。高德共享出行负责人童谣表示,这些平台的业务与高德顺风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形态,一个是商业运营,一个是车主的顺风车。
“我们跟合作伙伴沟通也是,大家都理解这是出行服务的方式,不是商业运作的方式。” 高德方面还特别补充道:“滴滴是我们非常大的合作伙伴,我们不会互相影响人群,场景也不完全一样。”
然而上述平台中,只有滴滴提供了顺风车业务,双方关系或许难免出现一些变化。虽然有合作,实际上高德与滴滴此前也有过一些不愉快。
2016年5月,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将分别认购滴滴出行2亿美元优先股的消息被曝光。作为追加股权投资交易的一部分,阿里与滴滴签署了一份合作协议,要求滴滴的司机和乘客采用高德提供的导航和地图服务。当时这些服务由腾讯地图提供,而腾讯也是滴滴的股东。
滴滴先是否认了撤掉腾讯地图的消息,不过还是把内置地图转换为高德。而后来,滴滴又把腾讯地图换了回去。
2017年2月,高德与滴滴还发生一起纠纷。高德地图将滴滴出行告上法院,起诉其不正当竞争,索赔7500万。当时双方倒还是盟友关系,但高德指出,滴滴“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多元化出行平台”的广告语,属于虚假宣传,扰乱市场。
更严重的问题是,高德称滴滴伙同高德内部高级经理,拉拢掌握核心机密的六位员工跳槽,给公司造成严重损失。据虎嗅报道,这些被挖员工大多出自高德交通信息事业部。而这一部门承担着高德地图的线路挖掘匹配、在线导航研发等核心业务。
实际滴滴的出行野心膨胀,早已成立了自己的地图公司。如无意外,应该也已经拿到了一份甲级测绘资质。
2016年2月,滴图(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金500万,由滴滴出行百分百持股。滴图后来申请了导航电子地图制作的甲级测绘资质。2017年10月,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将该申请的审查意见进行公示,意见为“拟批准”。目前公示时间早已过去。
人心思“变”
不论高德与滴滴的关系有何变化,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有竞争比没竞争好。不仅对乘客和车主而言,甚至也包括滴滴。
自从收购Uber中国,成为中国网约车领域绝对的霸主后,很多车主和用户反映,以前广受欢迎的滴滴变了。从用户的角度来看,滴滴打车费用变得昂贵。从车主的角度来看,滴滴的抽成有时太高,尤其是拼车单。
有滴滴车主曾对新浪科技举例,在一次拼车单中,乘客分别付款125元、70元,而车主本人仅收到115元。界面新闻的报道中也有提及,车主从北京东五环双桥到朝阳大悦城,沿路一共接了3位拼车乘客,其付费情况分别为20元、22元和15元,但到达目的地后,车主端显示费用仅有28元到账。
这样的情况,不能说跟滴滴近乎垄断的地位没有关系。所以当美团介入出行领域后,像“美团快点来吧”这种表达就不难理解。
3月21日,美团打车正式登陆上海,提供出租车及快车两种业务。根据随后美团公布数据,在上海上线的第二天,美团打车日完成订单量就超25万单,比前一日增长超66%,司机平均接单时长仅为5秒钟。即使考虑刷单的因素,这些数据也反映出用户对出行市场再起竞争的期待。
当然,这与滴滴还有很大的差距。根据滴滴2017年运营数据,一年里滴滴平台为全国400多个城市的4.5亿用户,提供了超过74.3亿次的移动出行服务(不含单车及车主服务)。相当于过去一年中,全国平均每人使用滴滴打车5次。
这样的数据成为滴滴向全球扩张的支撑,也赋予滴滴“尔要战,便战”的底气。
滴滴CEO程维曾在《财经》的采访中表示,马上会有巨大的全球战役。滴滴与Uber在全球会有激烈竞争,但这个比赛不是终点,接下来的获胜者会和车厂、再接下来会和Google、特斯拉在无人驾驶领域展开充分的竞争与合作,冠军会构建未来的交通和汽车体系。
创立不到六年,滴滴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具分量的独角兽之一。然而要如程维所说的那样全球出击,恐怕得先处理好国内车主和乘客们反映的问题。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