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开启"除杂草”模式 互联网金融公司去金融化的背后
“Fin-Tech”(金融科技)还是“Tech-Fin”(科技金融),尽管没有人能彻底明确地区分这两者的区别,但这并不影响这一“舶来词”在中国炙手可热的程度。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很多人尚未搞清楚二者概念之时,曾经的代表公司——蚂蚁金服、百度金融、京东金融近期又开始嚷嚷,“我们是科技公司,我们不是金融公司。”
这一股“去金融化”之风来得如此强烈,然而这背后究竟是何原因?
强调“不做金融”
今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京东金融CEO陈生强对外表示,未来京东金融将不再做金融。
无独有偶,同样是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百度高级副总裁兼百度金融负责人朱光向媒体称:“百度金融已进入分拆最后阶段;未来分拆后,百度金融并不会谋求全金融牌照和控股权,只会获得必要的未来‘试验田’以验证金融科技能力。”
其实,在更早前,蚂蚁金服也有过类似的表述。2017年4月,蚂蚁金服曾对外宣称:“目前申领牌照所从事的金融业务,目的并不在金融本身。我们是想通过这些试验田,去沉淀底层的技术,这些技术也会开放地去帮助金融机构做好Fin。”
尽管京东金融、百度金融、蚂蚁金服纷纷强调“不做金融”,但如今这些公司手握小贷、保险、基金、银行等各类金融业务牌照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而且,对于一些尚未拥有的金融牌照仍是志在必得。
一年前,京东集团CEO刘强东关于“未来京东金融将会进入证券、征信、银行领域,正在申请保险牌照,也可能会以投资购买的方式进入保险行业”的表态言犹在耳,而在日前京东也如愿以5亿元入股安联财险中国,成为“二当家”。
“虽然在战略转型,但京东金融也不会放弃拿牌照。”陈生强解释称,“如果没有牌照,无论是基金、支付还是小贷,所有的事情全部做不了。”
分析人士指出,尽管只想成为技术输出的供应商,但是所有的试验都需要在金融这块“试验田”里进行。而不管你是短暂试验,还是长期从业,只要涉及金融业务,那么各种金融牌照就是必需品。
强化科技属性
只是,一边说不做金融,一边又不放弃拿金融牌照,真的仅出于上述这样一番“试验田”逻辑吗?
据编辑采访了解到,“金融强监管”是绕不过去的一大因素。
在互联网金融经历过十年的野蛮生长之后,监管在这一行业开启强势的“除杂草”模式。无论是在支付业务、基金销售业务,还是小额贷款、消费金融等领域,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百度金融等在近一两年所受到的限制越来越紧,这是大家有目共睹之事。
“没有一家公司会承认在定位上强化‘科技’、弱化‘金融’的战略一定程度上是受到金融监管变化的影响所致,但这是不容否认的客观存在。”一位金融科技公司高管对《国际金融报》编辑表示。
当然,大家不约而同地强化自身科技属性,也是因为越来越意识到“科技能力”之于未来竞争力的重要性。
“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百度金融以及腾讯金融都想成为向金融机构输出技术的供应商,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将是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的上游企业。”上述高管指出,纯金融业务的竞争,再强大的公司也很难同银行、保险、券商等这样的巨头竞争,唯有科技才能颠覆。
不过,未来科技领域的竞争同样不容小觑。且不论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百度金融、腾讯金融等这些“独角兽”企业之间的竞争将如何精彩,如今连传统银行也已扛着“科技”的大旗杀入进来。4月18日,注册资本达16亿元的建行全资子公司——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开业。这也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设立的第一家金融科技公司。
中国银行董事长陈四清在前不久放话:“金融科技不是‘独角兽’的专利,我们传统银行一定会在科技领域打一个大的翻身仗。”
科技公司咋打造
那么,这些“独角兽”们究竟如何转型成科技公司呢?
百度金融的朱光说,百度金融正在试图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帮助金融机构,拓展服务的深度和广度。目前,百度金融已经与超过400家金融机构展开合作。
“百度和中国农业银行的合作,从金融大脑的建设开始,已在大数据风控和智能获客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合作。双方建立了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有一些金融科技已在农行的产品中应用。”朱光举例称。
京东金融的陈生强说,从1.0时代的“用科技自营金融业务”发展到2.0时代的“用科技服务金融机构”,3.0时代的京东金融将迭代成为一家科技公司。
“京东金融未来会把资产和资金等一系列金融业务全部往金融机构转移,包括白条、京保贝、京小贷等,由金融机构直接去做资产、资金以及用户运营,或者京东金融帮金融机构在它的基础上去做资产、资金以及用户的运营,京东金融本身不再持有这些资产。”陈生强拿白条举例,京东金融将与金融机构联合建模,但是资金直接划归金融机构,而不是留在京东金融。
蚂蚁金服则在此前对外表示,今年将探索开放花呗、借呗业务,尝试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近年来,以平台开放的形式与基金公司、保险公司进行合作已成蚂蚁金服的常态。
从目前来看,大家强化科技、弱化金融的形式似乎大同小异,而未来如何尚不可知,只是肯定值得期待。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