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8月29日消息,8月29日,阿里巴巴集团正式发布《2022阿里巴巴环境、社会和治理报告 》,展现了对于环境、均衡发展、企业治理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与行动。他希望,未来外界能通过两份报告来认识和理解阿里巴巴:一份是财报,另一份是ESG报告
  2. 阿里巴巴集团发布《环境、社会和治理报告(2023)》,披露了一年来工作进展。
  3. 7月24日消息,阿里巴巴集团发布《环境、社会和治理报告 》,披露了一年来工作进展。2023财年,阿里巴巴集团自身运营二氧化碳净排放为468.1万吨,同比下降12.9%;减碳141.9万吨,同比增长128.9%;价值链碳强度同比下降5.7%。在支持员工发展方面,截至3月31日,阿里巴巴员工来自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女性员工占比为49.1%,41.9%的管理人员为女性。基于一系列行动和努力,阿里巴巴集团被评为“福布斯2022全球最佳雇主”之一。
  4. 2024财年,淘宝天猫带动消费者购买低碳友好商品及循环再利用,共计减排1,010万吨。其中,闲鱼平台上的闲置物品交易和回收,总计带动消费者减排659.4万吨。
  5. 阿里巴巴集团今日正式发布《2022阿里巴巴环境、社会和治理报告(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Report)》。
  6. 2022财年期间,阿里巴巴通过能源结构转型减碳619944吨,阿里云使用的21.6%的电力来自于清洁能源;截至2021年底,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共同成立的千岛湖水基金,在5000亩农田上采取农业护水管理措施,减少化肥农药带来的水污染。在工信部认定的4620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65%的企业是阿里云的客户。在2022财年,阿里巴巴技术相关领域投入历史性地超1200亿元。
  7. 12月15日消息,近日,美国指数编制公司MSCI将阿里巴巴ESG评级从BB上调到BBB,与亚马逊等公司齐平。相比去年同期,此次评级中阿里巴巴ESG中的中S(社会)、G板块评分都有提升。报告称,覆盖多数员工的股权激励计划让阿里巴巴能持续引才留人,从2018年至2020年,连续三年位列福布斯全球最佳雇主榜。
  8. 阿里巴巴集团今日发布《2024财年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报告》。
  9. 近日,阿里巴巴集团ESG和双碳总经理、阿里巴巴可持续发展管理委员会委员杨灵叶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编辑专访。
  10. 12月9日消息,据天下网商报道,昨日,《哈佛商业评论》2021新增长大会“价值回归 共享增长”在北京举行。大会现场发布首届中国新增长·ESG创新实践榜,阿里巴巴荣登榜单,代表阿里巴巴荣获奖项的是阿里数字乡村业务。据统计,8年来,阿里巴巴平台农产品销售总额达到1万亿元。今年天猫双11期间,在淘宝天猫平台上,16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电商销售额同比增长44.2%,农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24.8%,832个脱贫县电商销售额同比增长28.8%。
  11. 9月24日消息,作为数字化平台公司,阿里如何创造商业之上的价值?构建“参与者生态”,是阿里给出的行动方向。刘伟表示,“参与者生态”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在一些行业与具体的问题中,我们尝试着和参与者一起定义问题,一同将ESG融入到商业设计中去,最终共同创造出更有社会责任的新商业成果。”
  12. 近日,美国指数编制公司MSCI将阿里巴巴ESG评级从BB上调到BBB,与亚马逊等公司齐平。
  13. 阿里巴巴ESG策略负责人、罗汉堂可持续发展科学家刘伟对“参与者生态”进行了详尽的表述。
  14. 2022企业ESG发展论坛近日举办,阿里巴巴数字乡村与区域经济发展事业部入选2022企业ESG乡村振兴优秀案例。
  15. 今日,阿里足迹发布消息称,截至今年1月,阿里巴巴集团发债所得款项净额约9.87亿美元,已经悉数用以支持12个具有代表性的环境、社会及管治(ESG)相关项目。
  16. 近日,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巴巴集团可持续发展管理委员会主席陈龙接受了《财经十一人》的专访。
  17. 在2021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全体会议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勇发表演讲。
  18. 福布斯中国首次发布2022中国ESG 50榜单,上榜的企业包括阿里巴巴集团、小米集团、京东集团、百度、腾讯控股、网易等。
  19. 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在开篇题为《阿里巴巴和它的102年愿景:创造商业之上的价值》的一封信中,以ESG为线索,回答了阿里巴巴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20. 2月8日消息,阿里足迹团队今日发布消息称,去年2月,阿里巴巴集团发行了为期20年的可持续发展债券,所得款项净额约9.87亿美元。据悉,阿里巴巴成为国内首家发行绿债的科技企业,也是首批以此方式在绿色和可持续项目方面投入的亚洲科技公司之一。阿里巴巴集团披露,发债所得款项中,45.7%投入至能源效益项目,35.7%投入至绿色建筑项目,14.9%用于新冠疫情应对项目,其余用于可再生能源及循环经济和设计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