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拉拉女孩“坠窗”,扎心内情曝光:底层人的较量,不应该花在情绪上...
近日,长沙23岁女孩在货拉拉上“坠窗”身亡案件有了新的进展。
长沙警方一份详尽的通报,基本上还原了所有真相,层层疑团被解开后,不免让人一声叹息。
一、女孩的三次“情绪化”
魔鬼藏在细节里。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起不是“刑事”的刑事案是如何发生的。
2021年2月6日下午三点左右,23岁的长沙女孩车某某预约了搬家公司。
对,就是货拉拉。
当时司机询问是否需要搬运服务,车某某拒绝了。
这一次的“情绪化”为此后的形成埋下了隐患。
5个多小时后(晚上8点38分),司机开车到达车某某住处,本以为一切收拾妥当,但发现只有车某某一人从住处往下搬东西。
看着车某某1次、2次、3次……往返搬东西,司机等得不耐烦了,期间不断催促女孩快点,时间就是金钱。
面对焦虑的司机,车某某不予理睬,平台预留的搬运时间是40分钟,不超时,就不会多收费用。
一个催促,一个不当回事,这是“情绪化”的升级。
车某某15次搬货花了36分钟,时间刚刚好,也难为了一个23岁的女孩。
女孩想省钱买房,司机想赚钱养家,在这单生意中已然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深夜9点多,货拉拉终于上路了。
司机心有不甘,问副驾上的车某某,卸货需不需要搬运服务,同样遭到车某某拒绝。
按照51元的单价来讲,这趟拉货是不赚钱的。一直以来,货拉拉都有加价的“潜规则”,但这一次似乎车某某油盐不进。
没有搬运服务,就意味着在相同的单位时间里,收入大打折扣。
最后的希望破灭后,司机焦虑、不满的情绪就上来了。
人是情绪化的动物,司机心里憋着一口怨气,此时货拉拉上已经埋下了一个祸根。
有人说,一个月入1.8万的女孩,为了省几十块的搬运费,命都搭进去了,值吗?
司机苦苦等待36分钟,就为了51块钱的生意,而且还是在晚上8点多,为啥?
他们都是底层的“打工人”,都是为了生活。但魔幻的是,本是两个“同病相怜”的人,奈何玩起了相互伤害?
二、司机的三次“反击”
女孩的拒绝、不理睬、再拒绝让以赚钱为终极目的的司机情绪“崩溃”,眼见无法在此单上捞到“油水”,只能从其他的地方补回来,于是又抢了一单。
为了节省时间,他选择了偏航。事实上,经过勘察,偏航路线确实比既定路线要省4分钟。
选择就近的路线,本无可厚非,但因为情绪蒙蔽了心智,虽然同处一车,但他们之间因情绪已建立起了厚厚的一堵墙,沟通无效。
在车某某问司机为何偏航时,司机予以“反击”,不予理睬。
此时司机负面的情绪已经感染到了车某某,她的不信任感油然而生,戒备心顿起。
当再次被问及原因时,司机依然二缄其口。
偏航的路线荒无人烟,车某某内心的恐惧是没有人能够体会,毕竟网约车事件无人不知。
她要求司机立即停车,司机一反常态,语气恶劣,就是为了发泄此前的种种不快。
司机露出狰狞的面容,加剧了车某某的恐惧。从她身体力行的行为来看,她是一个有主见、独立的女孩,基于常识判断,她认为自己处于危险境地,需要自救。
有些事只有细扒才能发现,这就是人性,车某某对司机的三次“不友好”,此时司机统统“你来我往”,予以反击,丝毫不见人性中的善良和包容。
结果就是司机释放了情绪,图一事爽快,车某某恐惧心理爆表,“坠窗”逃生,不治身亡。
三、底层人的较量,没有赢家
如今,女孩枉死,司机也被拘捕。
无论如何审理,司机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首先,他为了一己私利,情绪泛滥,不配从事服务行业。
当然有人会说,我们不能要求在底层挣扎度日的人都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都有君子之风,但至少有基本的职业素养。
这个跟平台疏于管理,也有莫大的关系,希望一个生命能引起一次规范。
其次,女孩喊停车后,他无视合理要求,依然我行我素,制造恐怖氛围,导致车某某产生自救逃生的念头。
最后,在车某某“起身离开座椅并将身体探出车窗外”时,他竟然没有采取语言和行动制止,涉嫌“见死不救”。
根据刑法,过失致人死亡罪,基本上是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当然若能获得家人谅解,也许还有转机,最坏也是个庭外执行。
很明显,这场悲剧中没有赢家,但到底是谁主宰了这个悲剧的发生?
司机只是想多赚点钱,晚上9点还在接单;车某某只是想省点钱,她此前住的可是“一楼夹层”。
他们都是底层努力活着的人,而恰恰是这一类人发生了相互伤害的行为。
因为怀疑,缺乏沟通,司机被车某某幻想成了“恶人”“色魔”,自己也因为平台的安全缺失心生恐惧,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四、平台的原罪,不容忽视
外卖小哥和消费者的矛盾不断上演,也是典型的底层人民“互殴”,随着问题的不断升级,人们才发现,原来背后最大的主宰其实是平台。
平台利用各种算法和技术优化,巧妙地将矛盾转移了,本来是外卖员和平台的矛盾最后变成了外卖员和消费者的矛盾。
最典型的就是给外卖员差评造死亡威胁的事,给差评是消费者的权利,如果不能给,评价体系还有何意义?
差评扣钱本来是平台对外卖员的处罚,但外卖员却硬是赖在消费者头上。
科技的发展让这个社会越来越魔幻。
货拉拉事件出现后,所有人将矛头指向货拉拉安全“裸奔”,因为车内无任何录音录像设备,APP上也没有一键报警功能。
那是在真相没有公开之前,真相公开后,有人说,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有再多监控也无济于事。
为什么?安全监管只是手段,奇葩的模式才是平台的“原罪”。
货拉拉为了抢占市场,无序扩张。其激进的手段就类似社区团购,以一种违背市场规律的补贴方式去拉新,所以其模式本身很难盈利。
没有利润,也就无法让更多的人加入,所以货拉拉“没有标准”就是标准,司机可以变着戏法从顾客那收取额外服务费。
久而久之,已经形成了行业潜规则。口口相传之后,很多消费者就对货拉拉的变相收费产生了警惕心。
于是当司机问车某某是否需要搬运服务时,那一刻,平台就成功地在司机和车某某之间放了一颗不信任的种子。
车某某缺那几十块吗?也许是,也许不是,但作为90后,谁都不想被“强迫消费”,何况在互联网时代。
科技向善,喊了多少年,只见打雷,未见下雨。
货拉拉平台掌握海量数据,本应该通过模式创新改变行业内不确定的模糊服务状态,但却反其道而行之,依然采用现场临时加价的模式。
行业的规范往往是以一条生命为代价,但车某某的一条生命能否带来行业的规范和反思,此时下结论尚早。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