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个人脸识别标准即将出台:不能强制刷脸、验完必须删除...

科技头版
2021-04-26 09:36

人脸识别滥用,个人隐私信息泄漏的问题,终于将要得到惩治。

4月23日,《信息安全技术人脸识别数据安全要求》国家标准(下称“国标”)的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这次国标的制定,主要为解决人脸数据滥采,泄露或丢失,以及过度存储、使用等问题,同时对此前与人脸识别有关的规定,做出了一定的细化。

针对人脸信息采集问题,国标要求收集人脸识别数据时应征得数据主体明示同意,不得利用人脸识别数据评估或预测数据主体工作表现、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偏好、兴趣等情况。

同时,应提供除人脸识别外的其他身份识别方式供用户选择,不应因用户不同意收集人脸识别数据而拒绝数据主体使用基本业务功能等。

针对人脸信息存储问题,国标要求在完成对人脸图像的验证或辨识后必须立即删除,如果商家希望存储人脸图像,需要经过数据主体单独书面授权同意。

此外,国标还对进行人脸识别的开发商提出了技术资质门槛,要求其具备相应的数据安全防护和个人信息保护能力,以防范人脸识别被非法手段破解。 

值得注意的是,国标中还特别标明了“原则上不应使用人脸识别方式对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进行身份识别”。 

国标将是首部单独用于人脸识别的规范条例,对于规范人脸信息的使用,有着显著的积极意义,最直接的就是,减少了各种暧昧不清的灰色地带,让那些商家不敢再滥采滥用。 

而消费者如果发现没经过自己同意就采集、存储自己人脸信息的情况,也可以更加容易的用法律来维权,不至于扯皮不断。 

泛滥的人脸识别需要整治 

国标的出台,也表示了如今人脸识别使用的已经非常广泛,同时行业也呈现出混乱的现象,需要及时规范。 

近日中国青年报发布了一项问卷调查,其中显示,94.3%的受访者使用过人脸识别。 

从使用场景上看,主要用于手机、电脑等设备解锁(69.9%),银行支付、转账等(65.3%),另外还有打卡/考勤(48.6%)、进出门禁(35.1%)、交通出行(21.9%)和官方登记(19.4%)等,也是人脸识别常见的应用场景。 

在不久前的315晚会上,就曝光了许多商家门店装有摄像头,在消费者未知的情况下,悄无声息地采集了用户的信息,并上传至系统后台。此前还曝出了在房地产行业,人脸识别摄像头几乎是标配,以至于消费者只能带着头盔去看房。 

生活中随处可见,以及商业领域的普遍应用,让人脸识别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也正是如此,人脸信息的泄漏其实已经非常严重,甚至形成了采集、存储、买卖的完整产业链,绝对不可小觑。 

采集、存储上面已经说了,而在买卖阶段,近来也变得越来越明目张胆。过去还只能偷偷的通过暗网交易,现在却甚至可以在淘宝闲鱼上买到各种私人信息,还有QQ上也能搜到相关的群,这些都是明码标价的,可见人脸信息的泄漏有多么严重。 

而人脸识别之所以泛滥到如此地步,还是监管太松,各种灰色地带说不清楚,同时违法成本太低,擅自采集、使用人脸信息并不会受到多大惩罚,利益大于代价,就会屡禁不绝。 

所幸如今国家已经注意到了这些方面,在逐渐改善。 

前些时候,国内“人脸识别第一案”迎来了终审判决。根据报道,原告郭兵因不满动物园擅自将入园方式由指纹识别变更为人脸识别,且不允许未进行人脸激活的客户正常入园,将野生动物世界告上法庭。杭州中院最终判决野生动物世界赔偿郭兵1038元,同时删除郭兵面部特征信息和指纹识别信息。 

人脸识别第一案的判例与国标的出现,将有力的规范人脸识别的应用,遏制对人脸信息的滥用,减小信息泄漏的危害。 

“丢脸”的隐患 

人脸信息被盗用绝不是什么小事,因为人脸数据等生物信息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更改的特性,不像密码一样可以随意修改,一旦泄漏将可以使用很长时间,现在没有因此受害,不代表未来不会,所以人脸识别的丢失真的是非常大的隐患。 

身处信息时代,人脸数据就像我们的身份证一般,一旦泄漏就可以被用于许多地方,因此各种因为人脸识别被骗的案例层出不穷。 

去年十二月,广西南宁十余位业主被置业顾问用手机“刷脸”,在不知情中通过了不动产登记中心的线上验证,千万元房屋过户款项被卷走;今年三月底,有犯罪分子利用人脸识别信息注册“皮包公司”用于虚开增值税发票,涉案金额超过5亿元…… 

而且即使真的没有被犯罪分子盯上,也不代表就没事了,还有许多商家会利用你的人脸数据牟利,事实上这也是商家大都装有人脸识别摄像头的原因。 

通过人脸识别,商家就能知道哪些用户什么时候到店、穿衣风格等,再结合用户的消费信息及其它信息,商家就可以精准获知用户的属性,于是可以根据用户的偏好和个人画像,进行针对性地营销,甚至可以捎带地进行“杀熟行为”,而消费者还可能对此一无所知。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发生的危害,在不知不觉中就可能蒙受巨大的损失,况且俗话说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一旦信息泄漏,即使再警惕也可能上当受骗。 

不久前发布的《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2020)》指出,有高达三成受访者表示已因人脸信息泄漏、滥用而遭受损失。

所以面对不合理的人脸数据采集,我们要坚决说不,遇到侵害自己权益的时候,也要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如果放任下去,最后因此受害的时候就悔之晚矣了。 

当然,人脸识别终究是一种便利的技术,不能因噎废食,直接拒绝使用,那样就是开倒车了,只要有强力的法律来规范,并且个人学会坚决捍卫自己的权利,相信就一定可以做到科技向善,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

1、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商报观点或立场,文章为作者本人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相关阅读
目前,Face Pay仅在Deira和Jumeirah的部分家乐福门店提供,但很快将在整个阿联酋推广。
11月16日消息,亚马逊日前宣布,将测试面部识别、伪造检测和其他自动化技术,用以验证潜在第三方卖家身份。此次测试回应了一些亚马逊卖家的反馈需求,以寻求更高效的验证流程,身份验证也是亚马逊用以打压平台欺诈行为的一种方式。据了解,亚马逊仅将生物识别数据用于验证身份、确定某人是否是活人以及面部是否与政府颁发的身份证上的照片相符。
近期支付宝(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公开一项名为“一种人脸识别方法、装置以及设备”的发明专利信息,申请公布号CN113392763A,申请日期为2021年6月。
美团关联公司北京三快在线科技有限公司7月27日公开一项“人脸识别方法、人脸识别系统、介质及电子设备”专利。
5月7日消息,天眼查信息显示,滴滴关联公司北京嘀嘀无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5月7日公开一项“人脸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专利,公开号为CN112766235A,申请日期为2021年2月24日。该专利摘要显示,采用本方法能够提升人脸识别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5月7日消息,天眼查资料显示,滴滴关联公司北京嘀嘀无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5月7日公开一项“人脸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专利,公开号为CN112766235A,申请日期为2021年2月24日。股权穿透图显示,北京嘀嘀无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由小桔科技香港有限公司100%全资持股,认缴金额206亿元人民币。
3月29日消息,天眼查信息显示,3月26日,支付宝 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公开一条“一种支持人脸识别的终端以及方法”的专利申请信息,公开号为CN112562221A,申请日期为2020年12月2日。根据专利摘要显示,本说明书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支持人脸识别的终端以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