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大整顿!快递不上门,罚!
每当拖着疲惫的身躯,千里迢迢把快递带回家,拆箱的快乐好像也没那么香了。
尤其是热衷于买买买的女生,一次性收到好几个包裹更是常事,取件的难度则直线上升。
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个头呢?
昨日,《浙江省快递业促进条例》正式施行,明确快递运单上注明上门投递要求的,如未征得收件人意见直接投递到末端设施、站点,或未按收件人电话、信息回复要求上门投递,最高可处2000元罚款。快递企业未按规定时限处理投诉的,另外处罚。
此外,收件人不在约定的收件地址,快递收派人员通过电话方式无法联系收件人,向收件人发送间隔不少于8小时的两次派件信息,并且自第二次发送派件信息后二十四小时内未得到回复的,快递经营企业可以根据寄件人的要求对快件予以处理。
其中还规定,在电梯设施配套少、上门投递频次多等投递困难、效率低的区域,企业应提高收派人员平均派费。
电商企业离不开物流配送,快递配送的“最后一公里”就相当于电商和物流企业精心打造的服务终端。这个终端的成败,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消费者的满意度。
随着近几年电商行业的飞速发展,快递业务量也飞速上涨,企业为了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把包括送到消费者手中,设立了密集的快递代收点和快递柜,以求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
但是,忠实的用户对电商企业来说的重要性来说不言而喻,以牺牲消费者的满意度来提高效率和效益,无异于杀鱼取卵,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尤其是618和双11这种购物狂欢日,物流配送服务不堪其重,投诉配送问题的情况更加突出。
只有真正实现针对消费者的个性化配送服务,在消费者需要的时候能够实现配送到户的要求,才能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提升企业口碑。
长久以来,快递投递的“最后一公里”都是行业的难题,不仅仅是企业需要从效率和效益考虑,从执行层面来说也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
首先,是快递经营企业的配送人员不足,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派件量的需要。
为了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快递业打起了价格战,降低单票收入,直接导致了从业人员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却领着微薄的薪资,基础福利待遇惨遭忽视。
有知情人士表示,从2011年到2021年这10年间,快递业务量增长了26.2倍,而快递员的数量只增长了不到5倍。
招工难、流失率高,员工人数和业务量之间失衡再正常不过了。
面对无法完成的工作量,企业在各地密集设置驿站、代收点、快递柜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无奈之举。
所以出现了另一个绕不过去的原因,一单配送费实在低廉。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怪快递员的服务水平不高,毕竟本着拿多少钱,做多少事的原则,要求他们配送到家是劳动大于收获的。
虽然时代在飞速发展,但许多三四线小城市和农村的交通情况并不理想,而且居住分散、管理落后、导航不准等问题也制约着物流末端配送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在这些地处偏僻、投递存在困难的区域,怎么要求快递员为了一两块钱把包裹配送到家?
万事万物有两面性,推行快递上门服务在方便了广大消费者的同时,也要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保障从业人员的权益是基础。
要想马儿跑,就得给马儿吃草。像浙江在规定快递员需要完成面单上门投递要求的同时,也对快递员的切身利益做出了相应的保障提升。
显而易见,在实行快递上门以后,快递员的工作量会在原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配送速度减慢。为了保证快递员的收入不会因此而下降,甚至吸引更多的人从事快递行业,就必须提升平均派费金额。
其次就是要谨慎开放快递员上门所带来的安全隐患。
部分消费者是独居的,为陌生人开门会带来无法避免的安全问题,类似的负面新闻时有发生。
因此,完善的入职教育和惩治措施需要并行。
因为快递员的工作性质,有时需要和消费者在封闭的空间里单独相处,所以企业在招工时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背景调查,并不定时进行教育培训。
快递行业的入行门槛相对来说并不高,难免会出现犯罪案件的发生,应在法律层面和企业层面做出全面的惩治规定,保证无漏洞可钻。
最后,消费者还是需要快递柜和驿站的,可以减少但不可以取缔。
就想上文所说的安全问题,消费者本身对自己的状况会有一个合理的预估,让他们选择是否方便享受快递配送到家门口的服务,企业需要把这个权利放手给消费者。
快递在派送时可以分类,上班不在家或者不方便面对面接收时,就可以把快递放置在快递柜里面。
快递企业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配送服务,保留一定的快递暂存点、快递柜、消费者满意度和运作效率两手抓。
但需要注意的是,同时要对快递暂存点、驿站、快递柜等设置透明规范的收费规则。因地制宜,该免费就不收取费用,需要收费也杜绝价格过高。
此次浙江省打响了快递配送到家的第一枪,也传递出了行业的进步信号。
在快递行业,目前消费者不仅对“最后一公里”的短距离配送不满,也对类似快递暂存收费过高问题表示愤怒。
行业需要继续努力,去除积弊,在保证投递效率的同时让客户的满意最大化。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