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公开“自动超车方法”相关专利

宋妤
2022-06-07 10:45

6月7日消息,天眼查信息显示,近日,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申请的“自动超车方法、装置、车辆、存储介质及芯片”专利公布。申请公布号CN114572219A,申请日期为2022年4月28日。

format-jpg

该专利摘要显示,本公开涉及自动驾驶领域,涉及一种自动超车方法、装置、车辆、存储介质及芯片,该方法包括:响应于车辆与前车之间的车距小于预设距离阈值,确定前车的车辆类型和第一车速,根据车辆类型、第一车速、车距和车辆的第二车速,确定车辆的超车决策结果,在超车决策结果小于预设决策阈值的情况下,根据车辆类型、第一车速、车距和第二车速,确定车辆的超车变道轨迹,基于超车变道轨迹,控制车辆执行超车。从而将车辆类型作为算法的必要考虑因素,使车辆能够基于当前实际情况,准确的执行超车变道过程,给乘客带来更好的自动驾驶体验。

format-jpg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还公布了“车辆控制方法、装置、介质、芯片、电子设备及车辆”专利。该摘要显示,本公开涉及自动驾驶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控制方法、装置、介质、芯片、电子设备及车辆。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小米发布了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在财报会上,小米总裁王翔回应了有关小米汽车进展的消息。王翔表示,目前小米汽车没有特别多可以公布的进展,小米正持续投入资源进行核心技术研发,目前仍保持原定交付计划不变,正在全力以赴按计划进行。

format-jpg

而今年3月,小米集团公布了2021年全年业绩报告,从智能电动汽车业务来看,报告中披露,继2021年3月宣布造车计划以来,小米汽车业务研发团队规模已经超过1000人,未来将继续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领域拓展研发,保持预计在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

1、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商派观点或立场,文章为作者本人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相关阅读
6月7日消息,天眼查资料显示,6月3日,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申请的“自动超车方法、装置、车辆、存储介质及芯片”专利公布。该专利摘要显示,该公开涉及自动驾驶领域,根据前车的车辆类型、第一车速、车距和车辆的第二车速,确定是否超车,在超车决策结果小于预设决策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车辆的超车变道轨迹,控制车辆执行超车。该申请将车辆类型作为算法的必要考虑因素,使车辆能够基于当前实际情况,准确执行超车变道过程。
12月5日消息,据36氪,原小米汽车自动驾驶产品技术负责人刘方已经离职,并于今年9月创立新公司——北京阿米奥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但目前具体技术路径和创业规划尚未对外披露。据了解,刘方在离职前担任小米汽车自动驾驶产品技术负责人和量产负责人,历经了小米自动驾驶团队筹建、技术研发和量产落地的全过程。
小米汽车自动驾驶领域招聘岗位已从24个增加至25个。近期小米还将进一步披露新的人才招聘计划。
7月28日消息,据财经汽车报道,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安徽省国资委正在跟小米汽车接触,有意将小米汽车引入合肥。对此,安徽省国资委方面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回应,称“不知道有这回事,不知道从哪里传出的消息”。他透露合肥市在造车新势力引进方面,“有机会可以谈,关键要看条件”。值得注意的是,雷军今日在微博官宣小米汽车自动驾驶部门招聘,小米汽车将首批招募500名自动驾驶技术人员,自研行业领先的L4智能驾驶能力。
9月28日消息,天眼查信息显示,日前,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申请公布一项“车辆控制方法、装置、车辆、可读存储介质及芯片”专利,申请公布号CN115107801A,申请日期为2022年5月31日。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申请公布一项“车辆控制方法、装置、车辆、可读存储介质及芯片”专利。
7月28日消息,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通过微博宣布,小米汽车启动自动驾驶部门招聘。根据招聘信息,小米汽车将首批招募500名自动驾驶技术人员,自研行业领先的L4智能驾驶能力。
7月14日消息,据《科创板日报》报道,小米汽车自动驾驶领域招聘岗位已从24个增加至25个。近期,其还将进一步披露新的人才招聘计划。上月,小米便发布了多个自动驾驶相关岗位的招聘信息,涉及数据平台、车载基础架构、决策规划、毫米波算法、开发工具、前端平台开发、嵌入式软件、控制、感知、高精地图、仿真平台等,工作地址为北京海淀。
5月23日消息,前图森未来中国CTO王乃岩将加入小米汽车,向小米技术委员会主席、小米汽车自动驾驶负责人叶航军汇报。此前,王乃岩主导图森未来中国的研发与管理工作,同时负责L2级辅助驾驶、L4级自动驾驶方案的开发落地。王乃岩的加入,是小米智驾技术提速的标志性信号。
小米汽车官网上线
页面显示,小米自动驾驶技术首次亮相,目标2024年进入行业第一阵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