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亿成立新公司,饿了么强势反弹

电商观察
2024-01-04 12:14


1、100亿成立新公司,饿了么很猛!

深圳拉扎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这是一家刚刚才注册不久的新公司,但是因为注册资本达到了惊人的100亿,这家公司注定了从“出生”以来,就不得不带上明星的光环!

有“好事者”查了一下拉扎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背景,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这家公司的全资持股人是拉扎斯网络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而后者正是饿了么关联公司!

这则重磅消息的证实,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前一段时间传出的“抖音在与阿里巴巴谈判收购饿了么”一事有多么不靠谱。

就有几天前,有消息称,抖音正在就收购饿了么一事和阿里巴巴谈判,据称,双方基本拟定对饿了么的收购价格为70亿美元。

70亿美元多吗?显然并不多。

将时光拉回到2018年,阿里巴巴收购饿了么时,当时的收购价格就已经达到了95亿美元,考虑到这些年下来物料上涨、实际购买力下降等因素,如果饿了么真的以70亿美元卖给了抖音,那是货真价实地“贱卖”了!

format-jpg

图源:电商报

而现在,饿了么用一个漂亮的关联公司100亿成立新公司这个动作告诉所有人:饿了么的真实价值,远远不是区区70亿美元就可以对等的!

更重要的,这件事本身也说明,在本地生活市场上,饿了么一直怀揣着有一番更大作为的野心!

而此前饿了么和抖音之间传出“收购”,则是因为二者之间曾经有过诸多亲密合作的机会。

比如说,今年8月,饿了么和抖音就曾宣布携手探索本地生活服务的新场景升级,在视频化时代带来“即看、即点、即达”的本地生活新体验。当时,这种在抖音小程序上下单,由饿了么完成配送的“新物种”,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

通过这次合作,饿了么和抖音双方的业务都有不错的增长。

但是,从100亿成立新公司这件事来看,饿了么显然已经不满足于充当为别人做配送专家的角色了,而是希望同“自家人”一起,共同抢占本地生活市场更多的份额。

最近一两年来看上去内心毫无波澜的饿了么,为什么突然就在这时候有了石破天惊的大动作?

2、饿了么比想象中更“经打”

当年,阿里收购饿了么后,有了阿里的强势托底,很多人对这个平台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但是几年下来,饿了么在消费者忠诚度、市场占有额等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反而在几年对决过后,当初并不被很多人看好的美团俨然已成为本地生活市场的王者。

这也给很多人一个“错觉”,饿了么这些年是不是一直都在走弱啊?

但是从最新的数据表现看,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阿里巴巴2024财年第二季度(截止2023年9月30日)数据显示,本财报期内,阿里本地生活集团继续保持有力的增长态势,无论是新用户、老用户留存还是消费者活跃度,都有了提升。

在财报中,阿里巴巴明确地将饿了么和高德作为本地生活服务持续上涨的两大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财报期内,饿了么即时零售订单获得两位数增长。

format-jpg

图源:阿里巴巴集团财报

而在刚刚过去的双11,饿了么参与商家数量同比去年增长50%,双11首日,平台上超过九成合作品牌的成交量突破历史峰值,近100个品牌成交额较去年增长超100%。

双11期间,饿了么还公布了自己的“远景计划”:未来将携手100个零售品牌,用两年时间实现100%增长。

所有这些都说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后,饿了么已经在很多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复苏了,并且已经重新进入了一个上升的通道。

对于一个本身拥有几亿用户,还可以通过高德、支付宝、淘宝等国民级软件源源不断地带来新用户的平台而言,饿了么的“复活”,必然会带来整个本地生活行业的秩序大乱!

3、本地生活市场再起波澜!

无论饿了么在新财年的数据,还是刚爆出的饿了么关联公司100亿成立新公司,都说明一件事:饿了么正在本地生活市场强势回归。

这说明,经过几年的战略调整,饿了么已经逐步理清了思路,并且找到了一个又快又稳的发展路径。

当然,当饿了么回来时,也会发现,今天的本地生活市场,和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市场,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

回想当初,当时本地生活服务这个概念还很生疏,饿了么、美团等的主要业务形态被笼统冠以“外卖行业”的称号。

当时,外卖行业的三个主要玩家,是美团外卖、饿了么和百度外卖。

后来的事我们也都知道了:百度外卖把自己卖了,饿了么最终归于阿里巴巴,只有美团还将自己的外卖业务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那时的王兴,就算是闹到和阿里最高领导者撕破脸,也死死攒住外卖这个“核心业务”不放。

当时的王兴很清楚,未来,整个美团集团的业务,都会由外卖这个业务不断派生出更多的业务形态,打造属于美团自己的生态帝国。

format-jpg

图源:电商报

而阿里巴巴收购饿了么时,那时饿了么还占据了整个市场49%的份额,有了傲视群雄的资本。

而在美团成功上市后,事情有了新的变化:有了资本支持的美团在发展上没有后顾之忧,很快就拉开了和饿了么之间的差距。

现在,随着饿了么的强势回归,一个新的分水岭又出现了。

既然美团的拓展是从上市开始的,设想一下,如果饿了上市了,本地生活服务市场将会发生什么?

而饿了么的上市,也不是没有可能。

一方面,阿里1+6组织改革后,内部就在鼓励不同的业务线,能上市的尽早上市。

另一方面,饿了么在最近展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已经具备了上市的基本条件。

其实按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的说法,如果没有中途被阿里收购一事,饿了么本应该在2018年,即饿了么创立10周年之际就实现IPO了。

当然,上市不上市的,此是后话,我们还是将眼光放回到群雄割据的本地生活服务市场。

这个市场的体量太大了,大到没有任何玩家可以轻言放弃!

相关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国内本地生活服务规模将超2.5万亿元,其中在线餐饮外卖市场规模达到17469亿元。

特别是疫情以来,即时零售这一业务得到迅猛发展,而饿了么这些年建立起强大的即时配送体系,让他有足够的能力在即时零售这个市场分一杯羹。

即时零售之外,团购、直播等新的业态也得到蓬勃发展。

过去两年,美团、饿了么、抖音、快手、京东、甚至小红书等平台,都通过以上业态,找到了生意的增量渠道。

其中,两年前切入本地生活的抖音,展现出了恐怖的赶超能力,特别是在和饿了么展开合作后,在交易额上取得了超出想象的成果。

比如说,今年9月抖音和饿了么联合星巴克品牌搞了一场直播促销。结果,在星巴克强大品牌力、抖音平台直播力、饿了么平台配送力的合力之下,这场专场直播取得了1000万的成交,也创下了抖音小程序轻餐外卖品类交易新峰值。

对于饿了么而言,这次合作也给自己勾画了一个清晰的想象空间:背靠着淘系的资源优势,饿了么可以轻松调动淘宝直播的优势,并不缺和星巴克这样的品牌合作的机会!

所以,与其和其他平台合作,将带货纪录留在别的平台,不如自己和品牌合作,书写属于自己的纪录?

1、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商报观点或立场,文章为作者本人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相关阅读
5月4日消息,在2023中国 电商大会上,饿服务研究中心副主任薛艳发表题为《提升品质生活,赋能服务业发展》的演讲,并发布本地即时电商发展报告》。薛艳指出,预计到2030年即时电商的市场规模达到11.8万亿,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超过20万亿,本地即时电商的规模相当于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的60%左右。据介绍,2022年本地即时电商即配单量完成331亿件,日均处理0.9亿件。薛艳预估本地即时配送订单量在未来将赶上快递行业的业务量。
11月30日消息,近日,上海普陀区市场监管局与饿政企合作启动仪式在近铁e站举行。为促进在线经济的健康发展,普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携手阿里本地生活,上线“E食无忧”产品。
天猫超市与饿已经成功走出第一步,本地生活市场格局是否将会进一步被改写,也很难说。
昨日上午,深圳市市场监管局与阿里巴巴本地生活签订智慧监管合作框架协议,活动现场上,深圳市市场监管局联合阿里巴巴本地生活市场投入10万份“食安封签”,将免费提供给饿外卖商户。
据了解,今年2月,口碑修订饿医美医疗平台管理规范》,根据饿医美医疗平台实际经营情况,修订原市场管理情形及违规情形;取消一般违规行为、严重违规行为的计分及节点扣罚规定,同步新增符合饿医美医疗平台经营现状的违规情形及处置措施,处置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支付违约金、账期延期、冻结支付账户、限制发布商品、门店清退、店铺清退等。
9月2日消息,9月1日,在2022中国电子商务大会上,阿里巴巴本地生活总裁方永新指出,本地即时订单规模正处于高复合增长阶段,到2030年,预计日订单笔数将突破3亿。方永新在演讲中指出,当下本地即时到家市场的崛起有两大主要方面因素:首先是电子商务带来消费需求的持续升级,这对本地生活服务可能性带来更多的思考和探索;而技术的突破和供应链效率的整体提升,使得消费者的需求能够更好得到满足。
8月15日消息,阿里巴巴集团发布2025财年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由饿和高德订单增长所带动,本地生活集团同比收入增长12%至162.29亿元。在饿单位经济效益改善和交易规模扩大的驱动下,到家业务亏损持续收窄。本地生活集团季度经调整EBITA亏损从去年同期的19.82亿元继续收窄至3.86亿元,超出市场预期。
3月1日消息,阿里巴巴集团向本地生活业务发出全员邮件,宣布本地生活集团董事长兼CEO俞永福将卸任管理职务,并于3月31日阿里财年结束后正式交棒,以合伙人的角色继续支持阿里巴巴集团的国际化探索。随后,俞永福也向饿、高德发出邮件,提到:“今天高德和饿的业务状态和班委能力可以让我放心的放下,我有勇气在下一个十年在国际市场重开一局。”
电商观察
观电商风起云涌,察行业风云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