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保险牵手互联网巨头 模式存风险恐难善终
11月16日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继支付宝联手信美人寿推出“相互保”之后,近日,京东金融联合众惠财产相互保险推出了“京东互保”。一时间,相互保险公司与互联网巨头合作推出保险产品的做法,似乎已是大势所趋。
实际上,相互保以及京东互保所推广的大病保障“互助分摊”的模式,在国内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模式。据《电商报》了解,早在2011年创立的康爱公社(原抗癌公社)是这一模式的首创者,此后陆续出现的e互助、夸克联盟、轻松互助、水滴互助等网络互助平台均是这一互助模式的实践者。
支付宝推出的相互保、京东金融跟进的京东互保,其运作模式上述网络互助平台并无特别大的区别:无需交费或缴纳少量费用,就能加入到其中,获得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多种大病保障,在他人患病产生赔付时才参与费用分摊,自身患病则可一次性领取保障金。
相互保险平台“联姻”互联网巨头,看似突兀实则却是互惠互利之举。对于前者而言,保险产品借助互联网巨头品牌效应,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曝光,截至15日14时,加入相互保的用户人数已达1864万人,单一保险产品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便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绩,这与支付宝的品牌效应密切相关。
对于互联网巨头而言,低成本即可获取大批量有潜在保险以及医疗健康需求的用户,后续可进一步推进市场转化,为其他产品的推广销售铺路。据支付宝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参与调查的“相互保”用户中,有62.5%的人表示此前从未购买过商业健康保障,这无疑给其他保险产品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相对于传统重疾险,“相互保”和“京东互保”无疑都有其巨大的创新之处。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这种创新的保险模式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
从运营机制上看,两大巨头先后推出的相互保险都很难单纯从产品运营上盈利。“相互保”无需提前缴费,也就意味着保险公司没有保费收入的投资收益,“京东互保”设置了成员的年度分摊上限,就意味着如果赔付超额,保险公司需要承担终端赔付责任。
而门槛设置低,逆选择风险高,给此类产品的持续运营增加了较大的不确定性。“相互保”明确表示,当成员数少于330万时,该计划随之终止。用户可随时退出的灵活性无形之间造成了“树倒猢狲散”的潜在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相互保险是否符合监管要求,是否有政策风险,也尚待观察。有消息称,保险监管部门对这种新模式创新高度关注,正在对此进行调研,目前尚未给出明确的监管意见。有业内人士指出,这种运作模式容易让人形成一种保险都是“低保费、高保障”的印象,消费者对保费较高的保险的接受度降低。
传统保险公司的阻挠也为相互保险增添了不确定因素,“京东互保”上线仅一天便闪电下架。据财联社报道,此次下架主要是因为该产品触动了传统保险公司的利益,受到各方投诉。
总的来看,相互保险迎合了用户的痛点,这是“相互保”一经推出,用户云集响应的根本原因。但是,该模式本身存在的风险隐患以及政策合规风险为这类产品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消费者在选择疾病保险时,有必要做出一番考量。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