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出手,京东健康遭遇重大调整
1.京东家医事业部被裁撤
继抓考勤、裁员后,刘强东将改革的目光转向了互联网医疗领域。
据健闻咨询媒体报道,京东健康旗下的京东家医事业部遭遇重大调整,整个部门被裁撤,原部门负责人谭天弘转岗,部分员工离职,仅有少数员工在内部实现了转岗。
公开资料显示,京东家医于2020年8月上线,官方宣称可为用户及家庭提供7×24小时健康咨询,不限次专科问诊、复诊续方,超过2700家医院门诊预约、48小时线上名医会诊、主动随访服务、健康信息收集建档、健康计划制定等家庭医生服务。
图源: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
事实上,京东家医曾承载了京东健康的重要期望。在京东健康内部,京东家医事业部是一个与互联网医疗事业部平行的核心部门,事业部负责人向京东健康CEO金恩林直接汇报。
在上线初期,时任京东健康CEO的辛利军还曾为其设定了宏大的目标,即在未来五年内为5000万家庭提供服务,引领中国家庭健康管理的新潮流。京东家医甚至被定位为京东健康的首要入口,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去年,京东家医进行了全新升级,推出了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照护计划和管理服务,旨在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健康管理体验。
然而,尽管京东家医在服务和产品上不断推陈出新,但其在市场上的表现却未能达到预期。一位接近京东健康高层的人士透露,由于京东家医在运营过程中未能形成有效的盈利模式,且对于京东健康整体业务价值的贡献有限,因此公司决定对其进行调整。
从京东健康最新的财报数据来看,药品零售仍然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其他业务的收入占比相对较低。
图源:京东健康财报
京东家医作为京东健康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的重要尝试,上线近三年来并未取得显著突破,反而耗费了公司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其产品定位多次发生变化,但始终未能解决核心的销售问题。
更何况,京东当前还面临着来自外部市场的巨大压力。阿里巴巴长期占据电商市场的主导地位,而近年来拼多多的迅速崛起也对京东构成了直接威胁。
在这种背景下,京东集团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各项业务的投入与回报,对于表现不佳的部门或项目进行调整和优化。
因此,京东家医的重组也是京东集团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做出的必然选择。
2.互联网医疗盈利难
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增长,“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迅速。
根据《2019-2024年互联网+医疗市场前景研究报告》的数据,2022年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市场规模达3099亿元,同比增长39%。预测显示,2024年我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市场规模将增至4190亿元。
其中,中国线上问诊市场经历了飞速的增长,2022年市场规模已达36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64.8%。到2024年,这一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攀升至600亿元。
2019-2024年互联网+医疗市场前景研究报告数据
然而,从行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这并不足以支撑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绝大多数互联网医疗企业在探索商业价值的道路上仍处于初级阶段,普遍面临盈利难题。如何构建可行的盈利模式,成为了行业发展的核心挑战。
目前,消费者主要利用线上医疗平台进行远程问诊和预约挂号。然而这两项服务本身的盈利空间有限。与高昂的药物费用相比,挂号费用显得微不足道。
此外,互联网医疗的局限性也不容忽视。由于线上问诊缺乏医疗检查,患者难以准确描述病情,医生难以做出全面准确的诊断。同时,互联网医院诊疗价格偏低,也限制了企业的收入增长。
因此,为了实现盈利,许多互联网医疗企业开始探索非医疗板块的融合,如结合保险、金融服务和地产等业务,通过提供多元化服务吸引用户流量,进而反哺医疗服务。这种盈利模式在业界已逐渐普及,但这也意味着互联网医疗行业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仍需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
与此同时,医药电商作为互联网医疗领域的一个分支,凭借其明确的盈利模式和较低的市场准入门槛,受到了广泛关注。通过药品的标准化流通和平台规模的扩大,医药电商能够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盈利能力。
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医药电商领域,寻求新的增长点。
例如,顺丰同城推出了“互联网+医疗健康”一体化医药配送综合物流解决方案,全面覆盖医药新零售和互联网医院两大核心医疗消费场景;京东健康也成立了即时零售部和线下医疗业务部,进一步明确了医药即时零售的战略地位。
图源:稳哥的黑板报
在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之初,应该也不会有人会想到,原本仅仅是解决后端需求的医药电商或者说卖药,会成为这个行业里唯一被验证的商业模式。
归根结底,其实都是因为互联网医疗仍难克服自身硬伤,线上诊疗终究无法突破物理限制,医生始终对患者“看不清、戳不到、扣不着、听不见”,而当消费者难以将医疗需求全权交给线上的时候,互联网医疗盈利难,更成为一座难以翻越的大山。
3.互联网医疗何去何从
从当下的发展来看,互联网医疗企业的当务之急,或许是寻找破局点。
首先,要突破“卖药”的局限,真正实现“由药转医”的转型。那么互联网医疗企业需要构建完整的在线医疗生态链,实现线上线下服务的无缝对接,形成闭环。这不仅能够释放行业巨大的潜力,还能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连续的医疗服务。
同时,随着电子病历系统及大数据的积累,未来的互联网医疗应聚焦于全生命周期的疾病与健康管理,从而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在转型过程中,互联网医疗企业需要由互联网属性向医疗属性倾斜。这意味着企业要用互联网思维解决传统医疗行业面临的问题,如数据整合难题、医疗资源结构性不足、区域分布不均、医患信任危机和行业协作困难等。
其中,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是推动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关键。通过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降低运营成本,可以为患者带来更加优质、便捷的就医体验。
具体而言,互联网医疗企业可以承接部分线下医院的业务,与传统医院的数字化转型进程相结合。这有助于在不增加医疗资源总量的前提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率。然而,这一过程中涉及的挑战不容忽视,如吸引和培养大量医师、建立大众对互联网就医的信任和习惯、激发消费者的付费意愿等。
同时,随着专病管理平台的发展,互联网医疗企业将积累大量数据。这些数据在AI大模型发展的背景下,将为企业打造标准化大模型提供有力支持。
据艾瑞咨询预测,到2025年,中国医疗AI市场规模将达到179亿元,增速领跑全球市场。
此外,有专家指出,互联网医疗的未来将朝着多元化、综合性、全生态产业链模式发展。这包括医药结合、医养结合以及整合全生态健康服务等多个方面。
当然,实现这一愿景,就需要国家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运行机制,构建医联体系,并优化医保支付政策。同时,企业也需要坚持在医疗健康领域的长期投入,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产品,为用户提供切实的健康价值。
展望未来,互联网医疗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它深刻地改变我们的就医方式和健康管理模式。然而,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医疗的优势,解决其面临的挑战,仍然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