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仔癀跌落神坛,这年头炒货的黄牛没一个好下场

科技头版
2024-09-27 09:27

片仔癀价格大跳水,一度被炒到1600元/粒

近日,有着神药之称的片仔癀价格大幅下跌,每锭相比去年年底大约下跌100元。进入下半年之后,跌幅开始明显加速。

片仔癀是黄牛囤货的最爱之一,他们可能要亏惨了。

同样以牛黄为主要原料的安宫牛黄丸和片仔癀差不多,价格大幅下跌。

片仔癀证券部有关工作人员今天(9月26日)对市场关于价格大跳水的新闻时表示,:“我们是药品,药品有特别属性,在流通上是有一些政策和法规要求的,要有药品销售资质,所以如果要购买药品,建议还是到线下的药房去买。”对于销售情况,该工作人员称,正常在销售,终端的建议零售价没有调整。

片仔癀常因其悠久的品牌历史和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消肿止痛等独特疗效,有着“国宝名药”“药中茅台”“神药”。

现在,片仔癀片仔癀锭剂的官方定价为760元/粒,距离最高价格已经腰斩有余。

图片

图源:片仔癀官网

前几年,片仔癀价格曾一度高达1600元/粒,还一锭难求。

2021年6月,片仔癀遭遇疯狂炒作。

当时,片仔癀锭剂热得发烫,单粒价格最高被炒到1600元,即使这么高的价格,还不一定能买得到现货,甚至出现排队限购的夸张场景。

当时,线上的零售价也从500多元每粒炒到了1500多元,几乎翻了三倍。

那时,市场上有一种说法是,吃一粒片仔癀等于吃了四克黄金,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片仔癀价格高得离谱。

当然,当时的黄金价格也没有现在这么高。

片仔癀在市场上备受青睐,供不应求,公司也多次提价。

片仔癀自2003年上市以来,2004—2023年,片仔癀锭剂产品提价共20次,零售价从最初的325元/粒升至760元/粒。

不断提价,也让片仔癀在2021年达到了业绩的巅峰。

在2021年的二季度、三季度,片仔癀净利润分别达到5.52亿元、9.19亿元,同比提升36%、96%,第三季度净利润也创下片仔癀成立以来的历史新高。

整个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超80亿元,创历史新高。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超过24亿元,同比增长超40%,同样创了历史新高。
片仔癀的股价也随着其良好业绩和热度不断攀升。

2021年7月30日,片仔癀盘中创下上市以来最高股价490元每股。

片仔癀2003年上市的价格仅仅为8.55元每股,以复权价来算的话,18年之后,片仔癀的股价在2021年创下了最高的2137.32元(后复权价格),累计涨幅超过600倍。
片仔癀为何会跌落神坛。

片仔癀为何会遭遇市场爆炒?

南有同仁堂,北有片仔癀。

片仔癀成立于1999年,位于漳州,是一家以从事医药制造业为主的企业,企业注册资本60331.721万人民币。

片仔癀的业务范围涵盖了医药制造业、医药流通业、医药行业、化妆品和日化业、食品业等,然而最出名的,依然是那一颗中药颗粒——片仔癀。

其主要成分为天然牛黄、蛇胆、天然麝香和田七,功效主要是能够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血化瘀,可以直接用来治疗热毒血瘀导致的肝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无名肿瘤、跌打损伤等。

片仔癀的历史至少可以回溯至1555年的明朝嘉靖御医药房,当时一位宫廷御医携秘方逃离皇宫,让片仔癀得以流传至民间。400多年后的1956年,福建漳州制药厂成立,生产独家产品片仔癀;1999年改制为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6月登陆上交所。现如今,片仔癀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均有销售,在海外华人圈亦有着极高的知名度。

图片

图源:片仔癀官网

“片仔癀”的名字来源于闽南方言,是一种拥有百年历史的名贵中成药,以“一片即可清热解毒”著称,其具体配方和制作工艺在1992年被国家中药管理局列为“国家绝密级配方”,保密期限永久,也是目前国内唯二的绝密级。

老字号加上品牌稀缺性,片仔癀就很容易成为资本炒作的对象。

片仔癀现在价格为何会大幅跳水?

供需回归理性和平衡。

此前,片仔癀价格暴涨时,一方面是市场资金的疯狂炒作,不断抬升的价格也让很多回收商开始囤货,惜售,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供需失衡。

但这种供需非理性的情况肯定不会一直持续,随着消费者开始客观理性地看待这款所谓的“神药”,囤货的现象减少,市场供需回归理性,价格也自然会回归,从高点跳水就不足为奇了。

在过去,片仔癀之所以能维持高昂的售价,还有一点是商务礼品需求,比如片仔癀就和茅台形成了“茅片组合”。与其说它们是药品和白酒,倒不如说是一种“社交货币”,现在,这种送礼的热度也在下滑,片仔癀价格也会跟随波动。

实际上,大幅跳水的不只是片仔癀的价格,还有片仔癀的业绩和公司股价。

2024年上半年,片仔癀实现营收56.5亿元,同比增长11.99%;实现净利润17.2亿元,同比增长11.61%。

虽然营收和净利润双双增长,但增速开始下滑。

片仔癀半年度营收增幅已从2018年的37.14%降至2024年的11.99%。

片仔癀半年度净利润增幅下滑更为明显,已从2018年的42.55%降至2024年的11.61%%。

从单季度来看,片仔癀交出的第二季度营收成绩单是近五年内最差二季度营收增幅。2024年二季度,片仔癀实现营收24.8亿元,增幅首次降至个位数,为2.58%。

片仔癀第二季度的净利润更是近7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7.45亿元,增幅为-3.48%。

片仔癀表示,主要是重要原材料成本的上涨对利润空间造成压缩之势。

上涨的原材料主要是指天然牛黄。康美中药网数据显示,天然牛黄价格从2023年6月开始上涨,2023年6月这一个月内从58万元/公斤涨至120万元/公斤。截至2024年9月,已攀升至每公斤165万元。

与价格和业绩增速一起跳水的还有股价。

片仔癀的股价已经从2021年7月份最高的490元/股,跌到了现在的225元/股,股价腰斩,市值缩水超过一半。

炒作之后都是一地鸡毛

实际上,被炒作的不只是片仔癀。

今年6月份,安国、亳州、玉林、荷花池四大市场中,几种规格的白术年涨幅在133.33%到258.97%之间。

去年1月份,白术的价格为27块每公斤,今年6月,已经涨到了180元/公斤。

很多网友表示:炒黄金不如炒白术?

价格飙涨的不只是白术,猫爪草今年的最大涨幅也高达150%,2023年1月份仅为85元每公斤,到2024年6月份达到520元每公斤,其间2024年4月曾一度涨至800元每公斤。

胡椒粉此前涨价也登上了热搜。

据国家发改委授权发布的康美·中国中药材价格指数网“胡椒价格走势”显示,黑胡椒的价格从今年1月份的25元左右一路涨至目前的50多元;白胡椒的价格年初在40元/公斤,涨到了6月份的76元/公斤。

上半年,白术,胡椒价格暴涨,三季度,又一种药材价格也遭遇市场爆炒。

中药材冬瓜子近期价格上涨明显。8月21日-9月22日,冬瓜子每公斤从75元涨至160元,一个月涨幅达113%,且出现持续上涨趋势。

无论现在价格被炒得有多么高,最终都会回归正常水平,爆炒之后,就是一地鸡毛,从来都没有例外。

1、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商派观点或立场,文章为作者本人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相关阅读
6月29日消息,据财新网报道,片仔癀产品近期遭到热抢。6月27日,编辑走访了北京数家销售片仔癀的线下门店,该产品均已断货,补货时间不定。在线上渠道,片仔癀价格已翻倍。其中片仔癀的天猫旗舰店中已无货,月销量显示超过2万。据了解,片仔癀的主要功效是护肝、消炎。针对断货涨价现象,片仔癀公司日前回应称,该公司已报请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监督和查处力度,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稳价保供。
对方纷纷表示,片仔癀没有现货,且不接受预定。一粒片仔癀约3克重,按照1800元/粒的价格来算,每克片仔癀价格高达600元。开门10分钟后,片仔癀便已被一抢而空,不少消费者只能空手而返。片仔癀拥有绝密配方,被国家中药管理局和国家保密局列为绝密级国家重点保护中药制剂。有投资者就表示,他的父母因糖尿病引发肝功能异常,每月定期买片仔癀吃,但是近期到体验馆却被限购买2粒。这种药4万元一瓶,且需要终身服用。
双方达成框架合作协议,将共建医药零售生态、共建追溯码体系、新品研发、数字化营销等方面展开合作。
3月28日消息,阿里健康近日与福建片仔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举行合作签约仪式。双方达成框架合作协议,将在共建医药零售生态、共建追溯码体系、新品研发、数字化营销等方面展开合作,为消费者提供更加精准、专业、温暖的产品和服务。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繁盛的七月,也共同回顾7月片仔癀门店活动吧!
1月15日消息,由有蜜科技策划组织的爱心公益年货节直播,近日在“中通快递”视频号开展,本场直播的主推品:片仔癀饮品系列—茶活力,单品销售订单量达108万瓶+,直播总GMV超300万元 。
4月2日消息,东方甄选福建行活动,已经结束了为期两天的卖货专场,从4月1日开始,东方甄选还将在福建进行为期三天的文旅直播。短短两天时间内,东方甄在福建龙岩永定土楼,向全国网友介绍了超过200款福建产品。据数据显示,3月30日至31日,东方甄选福建专场订单总数超160万单,热卖1.2亿元。“八珍糕”是最受全国消费者喜爱的农副特产,2日成交超过8万单;“片仔癀皇后牌珍珠膏”是最热销的福建国货老字号,2天热卖超10万单。
11月11日消息,天猫双11第二波于10日晚八点正式开买。截至10日零点,已有44家中华老字号成交额破千万元,包括泸州老窖、凤凰牌、杏花村、新华书店、东阿、茅台、洋河、片仔癀、五粮液、回力、同仁堂、云南白药、青岛啤酒等。数据显示,多个老字号品牌在天猫双11实现了成交额同比翻倍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