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销量突然暴增,新势力友商被吊打
新势力的悲欢并不相通。
一、小鹏汽车强势公布3月交付量
好学生总是不畏惧率先交上答卷。近来,小鹏汽车频频晒出优异的“成绩单”。
4月1日,小鹏汽车港交所公告,3月共交付智能电动汽车33205辆,同比增长268%,已连续第五个月交付量超过了30000辆。
截止2025年第一季度,小鹏共累计交付94008辆智能电动车,同比增长331%。

图源:微博
同时,销量数据上,3月小鹏以超3万辆的月销,碾压理想、小米等强劲对手,斩获了新势力销量榜的榜首。
具体车型上,小鹏MONA M03单月交付超15,000台,连续6个月稳居“月销万辆俱乐部”。小鹏P7+上市3个月累计交付超30,000台,打破同级最快交付纪录。

图源:微博
而早先3月13日发布上市的2025款小鹏G6和G9,G9在45分钟内突破3000台订单,G6更是在7分钟内,大定数量就超过了5000台。

图源:微博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小鹏发布的2024年Q4财报,单季营收达161.1亿元,毛利率提升至10%,现金储备增至419.6亿元。
充足的资金储备,一方面有利于持续投入研发,另一方面有底气抵御近来愈演愈烈的新能源价格战。
可以说,小鹏汽车在“好学生”的路上走得越来越稳,一步步向消费者交出满意的答卷。
与此同时,在海外市场,小鹏汽车也是动作频繁。1月以来,小鹏X9在东南亚各主流市场上市。
2月发往泰国的首批小鹏X9,创下海外高端纯电MPV的最快交付速度。
3月,小鹏正式进入印尼市场,并计划下半年启动G6和X9的本地化生产。
同时,香港首家科技体验店开业,右舵版X9以59.99万港元上市,标志着其右舵车型的研发体系也逐渐成熟。

图源:微博
对此,何小鹏表示,目前小鹏还在IUC门口还没有到KTV,因此今年将重点抓出海和Ai汽车部分。2025年小鹏汽车将进入60个国家和地区,不负做“面向全球的AI汽车公司”的品牌使命。
看来,小鹏的目光不再局限于国内,对于向全球市场输出“中国新能源”也是野心勃勃。
当然,提到新势力品牌,就逃不开2025年上演的如火如荼的“智驾之争”。
数据表明,至2025年3月,小鹏的XNGP城区智驾月度活跃用户渗透率占比86%。
春节期间,小鹏汽车的智驾总里程同比增长 98.2%,智驾总时长同比增长 103.5%,智驾用户渗透率高达 93.3%。
相比其他新势力如理想、蔚来,智驾多集中在高端车型,例如理想L9 Max推出的高阶智驾。
可以说,小鹏属于另辟蹊径,在15万元内车型标配智驾功能,走技术普惠路线,因此,智驾渗透率也是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例如,2024年发布的MONA M03等15万级车型,定位为 A 级轿车,价格亲民,在 11.97 - 15.57 万之间。

图源:微博
其标配 2 个毫米波雷达、12 个超声波雷达以及 7 个摄像头,具备 L2 级智驾能力和全场景智能泊车功能;Max 版拥有高阶智驾能力,可实现城市领航。
在 A 级轿车这片红海市场中,小鹏 MONA M03 凭借不俗的颜值和更具性价比的智能配置优势,一举掀起了 “智驾风潮”。
换句话说,高活跃渗透率意味着用户对小鹏智驾系统形成了深度依赖。
从自动泊车到城市领航,从OTA升级到充电网络,用户一旦进入小鹏的生态,便很难再回到传统驾驶模式。
在竞争对手大张旗鼓宣传智驾的时候,小鹏已经润物无声地将智驾渗透到消费者生活中。
二、小鹏汽车的来时路
追溯来时路,可以看到,小鹏汽车的爆发并非偶然。
说到小鹏,则不得不提起与它同名的创始人:何小鹏。2004年,何小鹏创立了UC,是的,就是标题党和营销号的起源,被网友称作“万恶之源”的UC浏览器。
2014年,何小鹏把UC卖给了阿里巴巴,赚了43亿美元。这场堪称当年互联网行业最大规模的合并,让何小鹏一时富得流油。
2014年,他像很多有野心的青年一样,带着手中充足的现金,决定去新能源赛道闯一闯。这一年,特斯拉刚进入中国,国产新能源汽车还处于起步阶段。
当时,何小鹏的判断是:未来的电动车,不仅仅是新能源车,而是“智能汽车”。
于是,他和两位联合创始人夏珩、何涛一起,成立了一家叫橙行智动的公司,开始造新能源汽车,这时的小鹏汽车还不叫“小鹏”。
正式得名是在2016年,橙行智动准备面向市场推品牌的时候,在橙子汽车、小马汽车、小鹏汽车三个名字中,选择了“小鹏”这一名字。
2015-2017年,是小鹏汽车艰难的三年。和所有新势力一样,小鹏被困在“画饼”的泥潭里,拿着智能化的PPT找投资人讲故事,却卡在造车的硬门槛前寸步难行。
并且,动辄几十亿的研发投入让融资杯水车薪,供应链复杂程度却远超互联网产品。2017年,何小鹏终于下定决心,自掏腰包造车。
由此,小鹏汽车的第一款电动车:小鹏G3诞生,但G3离真正的量产还有一段距离。
彻底的转折出现在2020年,这一年,小鹏汽车推出了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智能电动车:小鹏P7。
一经发布,小鹏P7三个月狂揽2.5万订单,截止2022年3月22日,第十万台P7下线,创下了新势力车型的最快下线纪录。

图源:微博
可以说,销量的暴涨是小鹏进入新能源加速车道的开始。2021年开始,小鹏启动融资,相继在美股和港股上市,揽下近300亿人民币。
此后,2022年,小鹏推出新车型G9、P5,并宣布进军海外市场。2023年,大众集团这个“金主”宣布投资7亿美元,成为小鹏汽车的大股东之一。
再到2024年小鹏MONA M03“52分钟订单破万”的战绩,和2025第一季度连续的“销量榜上有名”。
可以说,小鹏在国产智能汽车这条路上,逐渐走得更快更远。
当然,小鹏拥有今天的成绩也并非一路顺畅。2022年,它经历了一场影响生死存亡的低谷期。
这一年,被寄予厚望的新车G9,因为车型繁多,配置混乱,价格虚高,造成车友差评如潮,顾客大量退订。
何小鹏为挽回局面,在新车发布会之后连开两场媒体沟通会,却没想到会议演变成批斗会,记者在会上指着小鹏高管的鼻子痛斥。

图源:微博
此后,小鹏的销量一路走低,近一年的时间都徘徊在月销量1万以下。
随之,它的股价也迎来大跳水,从2022年6月24日的35.29美元,跌到10月28日的6.89美元,四个月跌去八成。
这时,一位熟悉的老朋友雷军站了出来,劝说何小鹏表示:最大的问题是,“你只想做董事长,不想做CEO。”

图源:微博
于是,何小鹏痛定思痛,着手开始根治公司内长期存在的“顽疾”。
第一步是请来长城汽车的“铁娘子”王凤英担任总裁,并且将高层进行了一波大换血,12个高管一口气换掉了10个。

图源:微博
由此,分散在12个高管手中的决策权收归三人核心小组,终结了多头决策的繁琐和弊端。
第二步是铁腕反腐,腐败的重灾区采购部门被一锅端,主管采购的副总裁李丰在2023年10月直接被警方带走。
同时,王凤英直言“用户需要的是闭眼买都不会错的产品”,还顺势砍掉了五个冗余研发项目,集中公司的精力于主要矛盾上。
如此,何小鹏的一场极限自救,终于把公司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如今,时隔30个月,小鹏重回造车新势力销冠,黎明的曙光逐渐明朗。
可以说,2025第一季度不断刷新记录的成绩单让市场看到了小鹏汽车的蜕变。
但是,要想在新能源赛道保持领跑,真正实现从“新势力”向“头部玩家”的转变,还要看未来小鹏的技术更迭速度和全球化运营能力。
交付数据的狂欢开启了竞赛的序章,真正的比拼刚刚开始。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