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股价暴跌,雷军心力交瘁

科技头版
2025-04-04 16:10

小米汽车深陷信任危机,雷军能否力挽狂澜?

小米SU7高速路碰撞爆燃

世事无常,一场车祸将小米推到了风口浪尖。

近日,3名女大学生在驾驶小米SU7经过安徽德上高速时发生意外,车辆碰撞后发生爆燃,车内三人无一幸存。

6.1-800.jpg

图源:微博

在社交平台上,“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事件细节”“SU7爆燃遇难者家属称小米仍没来联系”等多个词条的阅读量达到亿级,相关讨论达到数十万条。

一时间,小米陷入了巨大的舆论漩涡之中,公众关注度居高不下,质疑声如潮水般涌来。

面对不断沸腾的舆论,小米不得不在事件尚未调查清楚前先行回应网友的关注——

4月1日中午,小米公司发言人首次回应“小米SU7高速碰撞燃爆”事件,同时公布了事故车辆行驶情况摘要。

小米表示,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的时速持续行驶。

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了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在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

当驾驶员接管车辆后,操控车辆持续减速并转向,最终以约97km/h的时速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了碰撞。

6.2-800.jpg

图源:微博

从车辆行驶数据可知,从系统预警到碰撞仅间隔大约2-3秒,而驾驶员接管后制动踏板开度仅31%-38%。

因此,小米此次回应虽然得到了部分网友的好评,但是也让更多网友产生了疑问—— “2秒钟,能做什么?”“智能驾驶可信吗?”……

面对愈演愈烈的争议与质疑,雷军终于不再沉默,在当晚回应了网友。

雷军首先代表小米向遇难者表达了哀悼,同时向遇难者的家人表示慰问。

随后表明,小米已在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小组,赶赴现场后配合警方调取并提交了掌握的车辆数据。

同时解释,由于事故还在调查,小米仍未接触到事故车,很多问题暂时无法回答。

最后承诺:“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我们将持续配合警方调查,跟进事情处理的进展,并尽最大努力回应家属和社会关心的问题。”

6.3-800.jpg

图源:微博

雷军的这番回应算得上是真诚恳切,受害者母亲在评论区表示:“希望说到做到。”

几分钟后,小米汽车也发文回答了网友关心的六个问题。

首先,针对“事故发生后,小米官方并未联系家属”的传闻小米表示,在碰撞发生后,小米立即与车主取得联系,确认非车主本人驾驶后,紧急救援呼叫车上乘员,同时报警、呼叫120急救服务。

事件跟进过程中,小米已在警方指导下,尝试与家属会面。截至此次回应为止,小米仍在等待会面通知。

6.4-800.png

图源:微博

其次,针对“事故车辆已被拉回北京”的传闻,小米表示这一说法严重失实,目前小米尚未接触到事故车辆。

6.5-800.png

图源:微博

然后,针对路况和车速情况、车辆起火原因、车门能否打开等传闻,小米也一一做出了回复。

6.6-800.jpg

图源:微博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提到,小米SU7 标准版有前向防碰撞辅助功能包括碰撞预警 (FCW) 和紧急制动 (AEB) 两个子功能,作用对象是车辆、行人、二轮车三类目标,目前不响应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

6.7-800.png

图源:微博

这一情况引起了网友的热议,主要集中在智能辅助驾驶到底智不智能?一是对于纯视觉方案的感知局限问题,二是对于人机交互中AEB未触发和作用对象的问题。

对此,业内专家表示,智能辅助驾驶绝非万能,甚至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使用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可能会带来严重的驾驶安全隐患。

央视网更是直接指出,部分车企的营销话术模糊了“智能驾驶”的技术边界,误导消费者认为“算法是万能的”,而忽视了技术的局限性和风险。

因此,即使小米接连三次对车祸事件进行回应,小米的情况仍旧不容乐观——

二级市场上,截至4月2日收盘,按照最新市值计算,小米集团总市值近两天缩水超1200亿港元。

小米“负面消息”不断,未来何去何从

3月18日,雷军公布了小米的“最强财报”,财报显示,2024 年小米集团总收入同比增长 35.0%至人民币 3659 亿元;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增长 41.3%,达人民币272亿元,创下新高。

6.8-800.jpg

图源:微博

一时间,小米的股价水涨船高,股市一片大好。

却不曾想,不久后小米就碰上了一系列“负面消息”——

3月28日晚间,美的集团公布了2024年年报。年报显示,美的集团于2024年底彻底清仓了持有的小米集团股票,合计套现近20亿元。

6.9-800.jpg

图源:美的财报

虽然业内人士表示这是美的和小米业务市场重合过多后进行的正常分割,但是也引发了网友猜测,影响了部分网友对小米的信任。

3月31日晚间,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在微博发文辟谣‘雷军带头减持小米股票’言论,表示港股增发配售是常规操作。

6.10-800.jpg

图源:微博

虽然“先旧后新”这一配售方式,几乎未影响雷军的持股比例,但是依旧引起了网友的质疑和议论,动摇了部分股民的信心。

以及此次SU7车祸事件,掀起了网友对小米汽车安全性的和营销方式的质疑,动荡了网友的信任度。

不难看出,小米的一举一动都被网友时刻关注着,稍有风吹草动就会直接影响到小米的股价和品牌形象。

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或许是小米和雷军的强绑定关系,让公众形成了“小米就是雷军,雷军就是小米”的印象。

早在小米发展之初,雷军就通过塑造“雷布斯”形象(模仿乔布斯发布会风格),将个人技术理想主义与小米“为发烧而生”的品牌口号绑定,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家IP运营的标杆‌。

这种人格化的传播模式在2025年仍被强化,“与用户交朋友”的雷军在微博健身打卡、产品体验分享等内容,持续吸引用户关注,个人影响力居高不下,甚至成为了“带货之王”——

“饭遭殃”辣酱、凡客服装、“迪柯尼”工装皮衣、不锈钢直饮杯……

6.11-800.jpg

图源:微博

雷军无意间就能将一件件产品变成爆款,其一言一行更是备受关注——‌

雷军接待三星、高通高层参观工厂,雷军回访武汉大学“雷军班”,雷军小米YU7樱花照……

6.12-800.jpg

图源:微博

在流量加持下,雷军无疑成为了小米的代言人,并且是深度绑定的关系,可谓是“无雷军不小米”,一度成为各大企业家羡慕不已的“热搜体质”。

只不过,流量既能造神,也能毁神。 当企业家与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划等号时,可能会导致消费者将产品技术承诺与创始人信用过度关联,一旦产品出现问题,舆论迅速演变为对个人信誉的“捧杀式”反噬‌。

就像此次SU7事件,车主表示其是“米粉”,出于对雷军和小米的喜爱和信任于是决定购车。这种喜爱直接让其忽视了小米在汽车行业作为新入局者的试错成本。

对此,雷军本人也曾在演讲中提到过:“没有试驾过甚至没有开过车的‘天使单’用户有很多,小米SU7首月‘天使单’比例超过60%。”

显然,对于汽车而言,安全问题是高于性价比、品牌加持、个人影响的,尽管小米强调“自研”“全栈技术”,但“饥饿营销”“参数剧透”等互联网打法模糊了汽车作为重工业产品的安全属性,影响了消费者的理性决策。

面对非理性消费的消费者的质疑,雷军自然成为了“第一责任人”——

因为消费者消费更多是出于对雷军本人的信任和喜爱,所以和雷军相关的任何举动都有可能成为小米的“负面消息”。

不难看出,雷军的个人影响力已经成为了小米的一部分,这虽然有利于小米的营销宣传,但是也成为了小米的发展隐患。

如何平衡雷军个人影响力和小米品牌形象之间的关系,或将成为小米后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1、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商派观点或立场,文章为作者本人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相关阅读
3月5日消息,新浪财经报道称,据知情人士透露,小米首款折叠手机即将发布。上述知情人士指,小米MIX 4 Pro Max将采用与华为Mate XS类似的外折叠手机,折叠后的封面屏幕将为英寸。据推测,2021年可折叠手机将占据主导地位,小米想要跟上其他智能手机制造商的步伐,势必会推出可折叠手机。日前,因“小米造车”的传闻发酵,后经小米方面辟谣,小米股价出现大幅波动。截至发稿,小米集团跌,报港元每股,总市值达亿港元。
今日,小米集团跌逾5%,现报33.75港元,最新市值8500.21亿港元,此前,小米集团股价已经连续上涨5天,市值破9000亿港元。
雷军正在走向人生巅峰。
12月14日消息,今年以来,小米股价已上涨超101%,涨幅超过全球同行。得益于在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崛起,小米股价正在迅速接近历史新高。12月9日,小米集团股价上涨显著,盘中最高达30.5港元,创下自近4年来的新高。12月10日,小米股价再度上扬,最高达31.9港元。截至12月13日港股收盘,小米报31.35港元,跌0.79%,总市值7830.08亿港元。
小米股价创近四年来新高。
11月9日,小米股价创年内新高,盘中一度触及16.94港元,较6月23日低点,已涨超70%。
截至发稿,小米股价大跌5.50%,报16.48港元,跌破发行价。
科技头版
一起见证改变世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