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跑马拉松翻车了,宇树科技紧急回应
被无数双眼睛盯着,宇树王兴兴焦头烂额。
一、起跑即摔倒,宇树 G1“出了洋相”
从春晚开始吹到现在的宇树机器人,没想到到了线下却出了点状况。
就在上周,北京亦庄的一个清晨,一场前所未有的赛事吸引了无数目光——“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正式开跑。
21.0975公里的赛道,不仅是对人类选手的挑战,更是对人形机器人综合性能的极限检验。

图源:新华社
然而,在这场比赛还未完全落幕之前,一段视频却提前在网上流传开来。
时间回到当天比赛现场,赛道两旁站满了热情的观众,共同见证人形机器人在长距离奔跑中的表现。
然而,当发令枪响,比赛正式开始时,意外发生了。
来自宇树科技的G1机器人在起跑瞬间就摔倒在地,这一幕被现场的观众和媒体迅速捕捉,有关视频随之在网络上流传开来。

图源:微博
不少网友看完视频后,立马对宇树机器人的真实水平产生了怀疑。
面对这一突发情况,宇树科技迅速发布了声明。
声明中指出,宇树最近都完全没有参与任何比赛,主要忙着准备人形机器人的格斗直播。
“我们的G1人形机器人,从去年发货开始,已经出售给全球非常多的客户,使用了很久。所以这次马拉松比赛,也有好几个独立的团队使用我们的机器人。比如我们的客户用他们自己的算法参与了比赛,所以在现场能看到不少我们的机器人。有好几个独立团队在使用,不同人操作或开发情况下,机器人的表现差别很大,请大家不要误解。“

图源:宇树科技公告
后续真相曝光,摔倒的机器人实际上是城市之间科技队的参赛选手。
这支队伍使用了宇树科技的G1机器人,并对其进行了自研算法的优化和控制。这种算法与宇树科技的原生算法不同,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摔倒归咎于宇树科技的产品本身。
一般来说,人形机器人的表现不仅取决于硬件设计,还与软件算法、操作环境以及开发团队的技术水平密切相关。
此次G1机器人的摔倒,既在视觉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从侧面反映了人形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复杂性和挑战。
当然,此次比赛本质上是对人形机器人技术的一次检验。
比赛中出现问题,也能帮助背后的团队改良他们的技术设计。
来自国内多家公司的人形机器人们,虽然在实验室中各自表现得都非常优异,但一旦将他们放到同样的环境中做对比,水平参差不齐的表现同样能说明很多问题。
二、冠军“天工”机器人风采
同一片赛道上,另一款国产人形机器人的表现却出人意料,一举夺得桂冠。
这一成绩来之不易。

图源:人民日报
首先,作为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此次赛事的各项设计还算完善。
赛道全长21.0975公里,包含平地、坡道,最大坡度达到9°,还有6个左转道和8个右转道,转弯角度均≥90°。
比赛规则允许各队在补给站更换电池,但更换机器人则会被罚时。
全国各地共有20支队伍参与了此次比赛,参赛的机器人涵盖了天工、宇树G1、松延动力N2等多款知名产品。

图源:人民日报
然而,比赛过程中,包括宇树G1在内的多数机器人因算法或硬件问题中途“翻车”。
有的机器人在起点未能成功起身,有的慢悠悠地走出起点“闲庭信步”,甚至还有的机器人在半路开始与观众互动表演,引发阵阵欢笑,但却没能完成比赛。
最终,在这场充满挑战的比赛中,天工队的“天工Ultra”机器人脱颖而出。
它身高约1.8米、体重约55公斤,时速最高可达12千米/时。
凭借出色的运动控制算法和强大的硬件性能,“天工Ultra”在赛道上一路领先,最终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率先冲线夺冠。

图源:人民日报
紧随其后的是小顽童队的松延动力N2机器人,这款机器人身高1.2米,重约29公斤,以其小巧的身材和灵活的跑姿,赢得大家关注。

图源:人民日报
冠军“天工Ultra”,是由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自主研发,采用了多项前沿技术。
它搭载了“一脑多能”“一脑多机”的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能够自主实时调整奔跑方向和速度,完成从起点到达目标点的奔跑。
此外,“天工Ultra”还使用了电池快换技术,实现了长时间作业的续航能力。
就在本月初,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首次亮相了“天工2.0”机器人。

图源:IT之家
新一代人形机器人不仅在外观上进行了优化,身高从1.0版本的163厘米长到了173厘米,体重从43公斤增加到73公斤,还具备了更强的性能。
它实现了国内首个针对复杂地形的自适应行走,搭载自研双电池快速换电系统,突破带电设备电池热插拔换电,实现首个工业级机器人永续作业能力。
此外,“天工2.0”还具备工业级上肢负载能力,动态作业精度达到毫米级。
而就在日前,天工队、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CTO唐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天工2.0”机器人即将发售,将实现小批量量产和应用。
他还表示,随着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落地,其价格将与一台入门级的小轿车差不多。
不过,所谓入门级小轿车的价格只能说见仁见智,有人把5万级别叫做入门,也有人把20万以下当作入门,具体的价格谁也说不好。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天工Ultra”的夺冠,证明了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强大的技术实力。
一分钱一分货,这次夺冠之后,没准公司突然将价格上调也说不准。
三、中国人形机器人的优势与挑战
事实上,在当今全球科技竞争的舞台上,人形机器人无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焦点之一。
此次马拉松比赛背后,同样展现了中国在这场科技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
中国人形机器人正凭借自身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佼佼者。
宏观来看,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崛起,得益于其强大的全产业链布局。
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制造,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如谐波减速机等关键部件不仅实现了国产化,还成功进入了国际供应链。
这种全产业链的优势,使得中国在人形机器人的量产成本上具有显著的竞争力。
以宇树科技的机器狗为例,其价格仅为波士顿动力同类产品的十分之一。
此外,政府的大力支持也为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税收减免、研发补贴、人才引进等。
这些政策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成本,还吸引了大量高端人才投身于人形机器人领域。
目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都设立了专门的产业基金,支持人形机器人及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在迈向国际领先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例如技术层面上,如何在复杂环境中实现稳定行走和精准操作,如何提高机器人的续航能力和适应性,都是需要进一步突破的技术难题。
此外,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应用也面临着市场接受度低、应用场景有限等问题。目前,人形机器人主要应用于科研、教育和部分工业场景,但在家庭服务、医疗护理等潜在市场中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
面对之后的全球化竞争,中国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加强合作与创新,才能在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中继续占据一席之地,直至打下独属于中国的舞台。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