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东兑现诺言,华为落地电车一秒一公里
余承东: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是智能化,而超充是基础。
“充电半小时,排队两小时”——这可能是不少电动车车主最真实的无奈。
明明在赶时间,却要守在充电站,眼巴巴地看着电量条缓缓爬升;明明只是想跑个长途,却得提前规划路线,生怕半路找不到合适的充电桩……
新能源汽车发展至今,充电难、充电慢,依旧是横在电动车普及路上的绊脚石。

(图源:微博)
一、华为发布兆瓦超充技术
面对充电难题,车企大厂们纷纷下场研发创新,一场关于“充电革命”的竞赛正在悄然展开。
4月22日下午,在2025华为智能电动&智能充电网络战略与新品发布会上,华为发布业界首个全液冷兆瓦级超充解决方案。
所谓全液冷技术,就是在充电枪和电缆内置液冷循环系统,相比传统的风冷系统,散热效率提升了50%,连续大功率充电时枪线温度不超过65℃。
拿电脑来类比,就是装了更好的散热后,无论你后台开了多少个游戏、应用,电脑的都能跑得很顺畅,电脑主机也不会热得烫手了。

(图源:微博)
更强的散热系统能支撑更高的充电补能效率。
华为全液冷兆瓦级超充的峰值功率可达1.5兆瓦,每分钟可补能20度电。
这样一来,只需要五分钟就能补能300km,相当于“一秒一公里”的充电速度。补能效率较传统快充桩提升近4倍。
不过,不同车型适用的充电功率也有差别。
对于乘用车,这种充电桩最高可以支持600kw;而对于重卡,则可以到达1.5MW,实现兆瓦级充电。
不仅如此,由于华为的全液冷充电桩适配所有主流电压平台,超充桩可以像加油站一样7×24小时不间断工作,让电车充电速度能和油车相媲美。
另外,更快的充能不仅依赖更好的充电桩,电动车电池也是很重要的。
目前电动车行业内对电池性能的主流说法是“几C充电”。
所谓“几C”是指电芯工作的电流大小,1C充电即指一块电池1小时内从没有电到充满对应的电流大小。2C充电即电池在30分钟内充满,以此类推。
而华为鸿蒙智行在尊界产品上搭载了宁德时代研发的6C电池,可在10.5分钟内将电量从10%充至80%。
近期,华为乾崑ADS 4.0智驾系统正式亮相。这让人不禁好奇,如果这套能实现L3自动驾驶的系统,能和超充网络打起配合,那么电动车体验会有什么颠覆性的变化呢?

(图源:央视新闻)
二、比亚迪vs华为,谁更胜一筹?
每次看到"充电5分钟,续航400公里"的宣传,总让人心动不已。但现实是,想要真正实现"充电自由",光有技术还不够。
首先,超充对电网的承载力要求很高。
一个兆瓦级超充桩启动时,相当于300台空调同时开机的功率,很多地方根本撑不住这样的"电老虎",说不定还会造成暂时性停电,如何在减轻电网负担的同时精进电网输电技术,这是车企和电网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商用和家用的需求并不相同。
商用重卡需要超大功率(1.5MW以上),但家用车用不上这么猛,而且大多数小区的充电桩功率都有限制,快充技术再好也施展不开。超充技术到底能不能走进“寻常百姓家”还是像加油站一样有专门的场地尚未可知。
最后,就是成本和收益的博弈。
建设一个超充站的成本是普通快充站的5倍,如何平衡投入和收益是每个厂商都要考虑的问题。
相比普通充电,超充是更实惠还是智商税也是每个车主都关注的问题。

(图源:微博)
面对这林林总总的挑战,华为也不认怂。
它深谙"独狼难成事"的道理,直接拉来11家车企和上百家运营商,以及各家电网,成立了"超充联盟",旨在通过联盟模式,实现“让充电像加油一样便捷”,并加速新能源汽车普及。
华为于2024年牵头成立“超充联盟1.0”,而今年成立了“超充联盟2.0”。相比去年,今年的“超充联盟”也有不少的进步。
第一,将超充的适用范围从乘用车扩展到商用车领域,更在技术上实现了从600kW到1.5MW兆瓦级超充的突破;
第二,新增了对干线物流、港口等商用场景的支持,和商用车的超充技术配套发展;
第三,联盟成员也从最初的11家乘用车企扩展到包含9家商用车企在内的更完整生态;
第四,同时创新性地引入"光储充微电网"解决方案,大幅降低了大功率充电对电网的冲击;
第五,在布局上,2.0版本不仅覆盖了国内200多个城市和50多条高速公路,更开始向全球市场拓展,推动商用车超充国际标准的制定,真正实现了从单一补能网络向全场景能源生态的跨越式发展。
这就是华为最狠的"组队打法":
华为负责顶层设计,负责鸿蒙系统这样的系统整合创新;供应商专注垂直创新,如宁德时代搞电池;车企提供应用场景,问界、阿维塔等车型率先适配。

(图源:华为中国官方微博)
不止华为,比亚迪也在快充赛道上追赶。
3月17日,比亚迪向全球展示了其新一代补能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充电功率达1兆瓦(1000kW)、电压1000V、电流1000A的“兆瓦闪充”技术。
那么就要问了,华为的全液冷超充和比亚迪的兆瓦闪充有什么区别呢?
从最大功率上看,华为的全液冷超充,重卡能达到1.5MW,乘用车能达到600kw;而比亚迪的闪充,对乘用车就能达到1MW。
从适配车型来看,华为的全液冷超充能适配大部分乘用车和商用车;而比亚迪的闪充技术主要服务于自家车型。
从落地情况看,华为的液冷超充已部署了8万+充电桩;而比亚迪的兆瓦闪充的首批4000座充电桩还在规划中。
综合来看,两家方案各有优劣:华为胜在兼容性强,什么车都能充,比亚迪则是自家生态更闭环,充电效率更高。

(图源:比亚迪汽车官方微博)
有趣的是,两家虽然技术路线不同,却都在推动同一个未来:让电动车充电像加油一样快。
华为拉着11家车企搞"超充联盟",推动行业标准的制定;比亚迪则开放技术带动产业链。这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正在加速终结我们的"充电焦虑"时代。
这些车企大厂抓住风口,不断创新,解决问题,成为行业引领巨头之一。这种良性竞争,让中国的新能源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

(图源:华为数字能源微博)
说到底,不管黑猫白猫,能解决充电难题的就是好猫。谁能真正解决用户的充电焦虑,谁就是赢家。而在这场竞赛中,最大的赢家或许就是我们这些普通车主。
现在看着华为、比亚迪这些企业在快充技术上不断突破,突然发现"油电同速"的日子真的不远了。充电像加油一样快的梦想正在照进现实。
此时正坐在充电站一边等着电动车充电,一边刷着手机的你,不妨想象一下,以后跑长途前,花5分钟充个电就能跑400公里;无论是路上还是小区里,充电桩、充电站随处可见……这样的生活,想想就让人期待!
当然,要让每个车主都享受到这样的便利,还需要电网、车企的共同努力,共同拥抱绿色出行的美好未来。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