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再遭致命一击:大数据,全部上缴!
作者:航叔
来源:电商行业(ID:dianshanghy)
马云流年不利,蚂蚁再遭致命一击!
01
大家都知道,自从去年被暂缓上市之后,蚂蚁的坏消息就接踵而至。
2021年,监管部门的雷神铁锤还在往下砸!
1月4日,央行召开一年一度的工作会议,部署推进2021年十项重点工作。其中,在第五项“持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里,央行用大段篇幅提出,要“加强互联网平台公司金融活动的审慎监管”。
来,我们先看下央行的具体表述——
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统筹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的决策部署,抓紧补齐监管制度短板。
强化支付领域监管,个人征信业务必须持牌经营,严禁金融产品过度营销,诱导过度负债,严肃查处侵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
看到没有?
除了高举国务院的“反垄断”大旗,央行还明确提出了2021年的重点监管事项:
第一,个人征信业务必须持牌经营;
第二,金融产品严禁过度营销、诱导过度负债。
后者很好理解,以后花呗和京东白条,都不敢再发布辣眼睛的广告来恶心人了。
但是前者,影响更加深远,意味更加深长。
02
1月11日,央行发布《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通读全文,航叔不得不感叹,央妈这次简直是神一样的操作!
简单来说,这篇意见稿的核心内容有两点:
第一,重新定义了什么叫“征信”。
是指为金融经济活动提供服务,用于判断个人和企业信用状况的各类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人和企业的身份、地址、交通、通信、债务、财产、支付、消费、生产经营、履行法定义务等信息,以及基于前述信息对个人和企业信用状况形成的分析、评价类信息。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说,任何机构,只要你使用数据提供金融服务,你的行为就涉及到征信。
第二,明确规定了使用数据的合法途径。
根据意见稿,任何机构要想使用这些数据进行金融服务,只有一个合法途径,那就是向征信机构查询。
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上文说了,央行今年明确规定,“个人征信业务必须持牌经营”,那么如今市场上有几块个人征信牌照?
不好意思,只有3块。
一是央行自己的征信中心;二是在央行指导下,由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等8家企业联合成立的“百行征信”;三是上个月刚获批,由京东、小米等公司控股的“朴道征信”。
这里需要稍微回顾一段历史:
2015年,腾讯、阿里等8家企业开展个人征信试点业务,彼时大家都以为这8家企业将分别获得一张征信牌照,但是最终,这些企业八合一,只联合拿到一张牌照。
根据天眼查显示,这8家企业的持股比例均为8%。
央妈的一碗水,端得很平。
03
言归正传,征信牌照和蚂蚁的大数据,到底有什么关系?
回顾下互联网公司的放贷逻辑:
我有大量用户,我掌握了他们的消费数据,我不需要像银行那么复杂,既要求房产抵押,又要求担保人,我一秒钟就可以给数千万人放贷款。
放贷的钱从哪来呢?
其一是小贷公司的自有资金加杠杆,比如蚂蚁,利用自有的400多亿资金,加50倍杠杆,放出2万亿贷款。
其二是直接找商业银行合作,你出钱,我出人,利息大家一起赚。
看出来没有?互联网平台放贷,几乎全靠大数据吃饭!
蚂蚁集团的估值为什么这么高?
从“蚂蚁金服”改名“蚂蚁科技”当中可以看出端倪——资本市场看中的可不是“金融”,而是“科技”!
啥科技?说白了就是大数据,也就是互联网平台免费获得的用户身份、地址、交通、通信、债务、财产、支付、消费等信息。
这些大数据,属于阿里吗?属于蚂蚁吗?
绝对不是,它是属于用户个人的珍贵隐私信息。
04
2021年前,互联网放贷平台,免费从消费者这里获得数据之后,擅自用于放贷过程中的信用评级,其实是属于无照经营。
独家垄断这些大数据,对于其他中小银行,甚至互联网金融平台,都是不公平竞争。
如今新政策一出,意味着蚂蚁这样的数据大户,以后根本没权利直接使用淘宝、饿了么、支付宝等自己平台沉淀的用户数据做放贷业务!
要放贷,找谁拿征信信息?
要么直接找央行,要么去百行征信、朴道征信提交申请。
注意,虽然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在百行征信持股,它是阿里的子公司,但是它和阿里旗下的花呗、借呗等平台,是互相独立的企业主体,并不能绕过百行征信,直接进行数据业务合作。
这也就意味着,大数据与放贷主体互相独立,其它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平台,都可以合理申请使用这些征信信息。
蚂蚁的独家“大数据”优势,从此荡然无存!
另一则消息是,1月10日,央行发布《关于推进信用卡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通知》,宣布从2021年1月1日起,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上限和下限管理。
银行信用卡松绑,互联网金融平台戴紧箍咒,大数据征信信息管控……
央妈最近的频繁大动作,意味着2021年,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平台,将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更公平的洗牌竞争!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