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格理:重申阿里健康 “跑赢大市” 评级 目标价 31.5 港元

云合
2021-01-27 14:27

1月27日消息,《电商报》获悉,麦格理发布研究报告称,重申阿里健康“跑赢大市”评级,由于其收入增速加快及毛利率潜在改善,因此为该行在线上健康护理板块中的首选,目标价由24港元上调31.2%至31.5港元。

报告中称,看到阿里健康的商品总值(GMV)优势持续。虽然其每用户平均收入(ARPU)与京东健康相比较低,但阿里健康的优势在于能以较低的用户收购成本,有效地渗透到其母公司的用户群。

该行估计,公司能受惠于其母公司的强劲支持及其生态系统的流量。基于阿里巴巴更大的用户基础及商户群,相信阿里健康的整体GMV能在市场持续领先。

该行观察到,阿里健康在2018财年至2021财年上半年,自营业务的表现已超越第三方业务,预期自营业务将会继续跑赢,这是因为自营业务的经济效益较第三方为佳,以及用户对于自营出售的保健产品质量有更高的信任。

老虎证券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1月27日14:24,阿里健康股价上涨1.15%,报26.35港元,最新总市值3545.55亿港元。

与此同时,麦格理还发布研究报告称,首予京东健康“跑赢大市”评级,目标价193港元,表示与母公司京东的协同下,京东健康是中国领先的医疗保健电商平台,增长势头强劲,增长具可见性。

1、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商派观点或立场,文章为作者本人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相关阅读
京东健康阿里健康两个不同的故事,却同样精彩,有同样的评级,但各有千秋。
公司发布喜,预计上半财年实现利润不少于8000万元。该行提到,此前市场对公司7-9月经营情况有所担忧。该行认为,虽然7-9月整体医疗等或有压力,但考虑到其目前自营业务贡献比重近90%,并且药品品类收入贡献比重超60%,因此该行判断药品品类的增长情况对基本面影响更加显著。
汇丰研究发表在线医疗健康平台报告,指出京东健康有望实现2021年下半年的指导目标,将2021财年的收入增长预测从44%略微提高到45%。
2月19日消息,高盛发布研报称,对京东健康维持“买入”评级,同时对阿里健康维持“中性”评级,目标价4港元。从估值角度,高盛认为京东健康阿里健康更具吸引力,京东健康未来两年预计销售增长较快,同比料有13%-15%的增幅,并在2025财年继续扩大经营利润率。高盛表示,京东健康在药品类别方面竞争优势更强,凭借线上到线下和实体药房布局实现线上线下整合,将受益于网上医保报销的扩展。未来两年,京东健康预计销售同比增长13%-15%,2025财年因病人业务规模扩大、对供应商议价能力增强以及营养品类别商家广告支出增加,经营利润率将继续扩大。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针对药品网络销售平台责任,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均做出了回应。
7月27日消息,港股互联网医疗板块齐挫,截至发稿,阿里健康跌6.60%,报11.60港元;京东健康跌6.57%,报78.25港元;平安好医生跌近2%。
11月9日消息,香港恒生指数今日收涨0.2%,恒生科技指数收涨0.45%,互联网医疗股普涨,京东健康收涨6.03%,报74.75港元,总市值2381.81亿港元;阿里健康涨3.01%,报9.23港元, 总市值1245.11亿港元;平安好医生涨3.33%,众安在线涨1.31%。据了解,统计数据显示,受寒潮影响,11月6日0时至11月7日中午12时,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老年病科、儿科的咨询量,环比上周日均分别增长了210%、156%、128%、115%。
12月11日消息,华创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未来阿里健康医药电商业务有望继续保持领先行业,医疗健康及数字化服务业务增长潜力较大。参考京东健康和平安好医生,采用P/S进行估值,根据公司历史及行业趋势,给予公司2024财年2.3倍目标P/S,对应5.7港元,维持“推荐”评级。
报告称,公司2024财政年度上半年,收入同比升12.7%至129.6亿元人民币,符合该行预期,对比京东健康同期增幅为14%。直接销售业务继续带领增长,同比升13.5%;电子商贸平台收入温和增长2.1%;健康护理及数码服务收入则升16.4%。受惠毛利率扩张及成本节省,经调整净利润6.43亿元人民币,好过该行预期,经调整净利润率同比提升2.3个百分点至5%。
10月26日消息,今日香港恒生指数收跌0.36%,恒生科技指数跌1.34%。阿里健康收跌10.88%,报10.98港元,总市值不足1500亿港元,为1481.18亿港元。另外,平安好医生跌超6%,京东健康跌3.20%。据悉,阿里健康发布公告称,该集团预期于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六个月将取得亏损净额不多于人民币3.2亿元,而2020年同期利润净额则为约人民币2.7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