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捡漏真香,临期食品成消费新宠!
一、临期食品,撑起百亿规模市场!
民以食为天,中国吃货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有报告称,2020年,我国的零食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3万亿元。
在此基础上,即使按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行业规模也已成为百亿!
如此庞大的积压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将会造成巨大的食物浪费!
几年前,还有便利店因扔掉临期食品而上了微博热搜,引发了轰轰烈烈的关于食品浪费的讨论。
自古以来我们都崇尚节俭,因此临期食品市场在我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追本溯源,临期商品的售卖是一门诞生于“问题”的生意。低效供应链导致人和货无法及时匹配,产生了临期和库存,从而催生了下游的折扣零售市场。
从更大的层面来看,社会环境变化而带来的滞销压力,往往是这类库存折扣产业诞生的契机。
早在2012年,北京明确了食品保质期临界时间,实施《临近保质期限食品销售专区制度》等多项食品安全制度规范。
这也就意味着,食品“临期”有了更明确的概念,商场超市等渠道商必须把临期食品进行单独销售。
这一方面提高了食品安全的标准,但在另一方面,临期食品就由此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为了避免处理临期食品的高昂成本,一些商超在货源端提高了食品进场的标准,生产日期超过一半、甚至只超过三分之一的食品就无法再上架销售。
一头是需要处理商品的渠道方和品牌,一头是低价好货的消费需求,这就促成了一桩可以“变废为宝”的生意。
到了2020年,受疫情影响,许多线下的商超无法营业,导致了大量食品滞销。食品产业链的上游出现了囤货积压,临期食品销售行业反而迎来了一波发展的机会。
以1-3折的价格进购库存商品,再以2-5折的价格卖给消费者,这门生意的利润空间可高达50%!
至此,临期食品真正走入大众视线,火了起来,而这个百亿规模的市场也逐渐清晰。
二、消费降级:适宜的低价食物,将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一场疫情,足以影响当代人们的消费观念。
如今年轻人的消费习惯逐渐变得多元了起来,一边逛着京东、淘宝、小红书,为认同感和文化价值而买单,一边又刷着拼多多,寻找着便宜实惠的商品……
极致性价比和高价奢侈品并不矛盾。
一方面人们认可产品的感情溢价,另一方面也要在价值基础上寻求最佳性价比。
适当的消费降级成了更多人们的选择,购买折扣商品正在成为年轻人推崇的消费行为。
而临期食品对于消费者来说则是非常实惠的折扣品类。
首先,我们要明确食品的保质期概念。
保质期是伴随着食品工业和食品流通产生的。
食品厂生产的食品要想卖给消费者,需要经过储存、运输、摆上商店货架,还要等待消费者的购买。
在这段时间里,食品不能变质、变味,所以每一种食品的研发都会考虑保质期,其中不仅包括细菌引起的腐败变质,还包括脂肪酸败的结块、潮解、变色、结晶析出等各种问题。
只要在保质期内,食品安全是可以保证的,因此,临期食品的风味、安全指数其实与正常售卖的食品相差并不大,消费者依旧会得到很好的体验。
甚至是过了保质期,食品也未必不能吃,只不过这时的食品安全责任就不在商家身上了,要靠消费者自行承担。
在豆瓣,“我爱临期食品”小组聚集了数万的临期食品爱好者。他们的信条就是“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
在国外,临期食品已经拥有较为成熟的销售模式。
英国利兹有一家 “剩食超市”,由慈善机构与当地的超市合作,通过买入生活超市的临期食品,再以极低的价格提供给当地的底层消费者,当地的穷人甚至还可以通过劳动来换取食品。
在丹麦,一家名为“We Food”的临期食品超市则以不浪费食物为理念,吸引持有同样环保理念的消费群体的关注和购买。
总而言之,临期食品不仅经济实惠,还避免了浪费,更符合环保的理念,是值得发扬的一种消费模式。
三、市场虽大,要做好却难!
有货源,有市场,临期食品是一门好生意。
但这门生意实际操作起来,非常难。门槛高、挑战多,需要极其精细化的经营与管理。
由于货源本身是过剩的需求,因此售卖临期食品者并不具备向上游的话语权。
别人剩什么,临期食品经营者就卖什么,这是临期食品售卖行业的常态。
经营的难点在于供给侧管控和货架管控,由于产品的质量及到期时间都有着极高的不确定性,在日常门店运营中是最容易被疏忽的一块。
因而,在这个市场上的玩家们,比拼的不仅是信息获取速度和拿货能力,更是对供应链的管控能力。
同时,品牌化也是关键。
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有多年折扣零售经验的“好特卖”,还是如今声名鹊起的“小象生活”,这些深入临期食品市场的玩家都在试图立住品牌,在行业形成差异化。
对于折扣零售来说,品牌化意味着对上游的供应链有更大的话语权,可以极大丰富自己的商品池,形成竞争力。
在未来,行业内也一定会上升到比拼供应链和品牌力的新阶段。
真正具备竞争力的企业,必须要拥有极强的资源整合能力、稳定可靠的数字化供应链、规模化的线下销售渠道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
谁能打造更高效的供应体系,早早占领消费者的心智,谁就能重新定义折扣零售,成为消费者的心头好。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