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发布《2021年网络消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报告》

拾枫
2022-03-11 16:06

3月11日,中国消费者协会今日发布《2021年网络消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报告》。《报告》指出,2021年我国网络消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立法保护方面,我国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出台或施行了《民法典》《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细则》等多部与网络消费者保护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司法解释或规范性文件,加速完善网络消费者的法律保护规范体系。

format-jpg

司法保护方面,人民法院积极探索尝试司法创新,对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消费民事公益诉讼中的适用进行了有益探索,重视网络消费者保护相关司法经验的总结和推广,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审判指导工作,发布《人民法院在线诉讼规则》,规范在线立案、调解、询问、证据交换、庭审、宣判、执行等诉讼活动,极大地降低了网络消费者寻求司法保护的难度,减少了维权成本。

行政保护方面,2021年,市场监管系统和其他行政主管机关不断强化网络消费领域的执法,完善监管规则、加强监管力度、开拓监管思路、创新监管手段,加大反垄断监管力度,严格依法查处电商、外卖、社区团购等领域社会反映强烈的“二选一”、价格欺诈、低价倾销等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对网络直播营销作出规范,切实净化了网络消费环境。

社会保护方面,全国消协组织积极推进线上线下投诉渠道建设,完善网络消费者投诉和解机制,就网络交易领域中损害消费者权益的典型问题,对相关市场主体进行监督,针对多种网络违法经营行为提起消费民事公益诉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format-jpg

舆论监督在网络消费者社会保护中发挥的作用也在持续强化,新闻媒体通过开展新闻舆论监督、发布维权求助信息,交流维权经验,普及维权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网络消费者解决了维权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

《报告》认为,伴随着维权渠道越来越广泛,网络消费者的维权意识、热度正在提高,对品质消费诉求明显增加,辨识能力不断提高,更多地倡导和实践绿色消费、理性消费,减少了冲动消费。随着网络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升和维权行动的开展,倒逼着网络交易平台和平台内经营者诚信经营,不断推动我国网络消费生态更为健康有序地发展。

《报告》指出,2021年网络消费领域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情形仍然不容忽视。

一是部分商品和服务存在质量缺陷,在新型电商业态,如直播营销、社交软件营销中更为突出。二是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利用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非法收集、分析、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行为多有发生。三是伴随着网络消费新业态的发展,特别是网络直播营销的发展,不法网络交易经营者虚假宣传的表现更加多样化。四是网络经营者广泛使用不公平格式条款,如使用自我免责条款、限制消费者各项权利的条款、加重消费者义务或责任的条款。

format-jpg

五是利用预付式消费损害消费者权益,拒绝提供合理退出渠道,拒绝消费者转让其合同债权,或者为消费者转让债权设置不合理障碍。六是物流环节损害消费者权益,快件丢失或投递延误、物流信息不准确、擅自将快递存入快递柜或者代收点、无正当理由拒绝送货上门、快递乱收费现象等时有发生。七是妨碍消费者寻求售后保障,滥用无理由退货权的排除规则、因商品质量缺陷而退换货要求消费者自行承担退换货运费等问题频现。八是妨碍消费者就商品或服务质量进行如实评价,或利用技术手段阻止消费者作出真实评价、或为消费者设置的消费者评价时间限制不尽合理等。

《报告》还从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角度提出五点建议:

一是从更好保护网络消费者的现实需要出发,可考虑再次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尤其要对直播营销、社区团购等新业态的网络消费作出规制。尽快出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

二是加快推进小额诉讼制度的全面落地,简化纠纷处理程序,降低维权成本,提高纠纷处理效率。在总结相关案件判决的基础上,适时修改相关司法解释,允许在消费民事公益诉讼中提出损害赔偿请求,以顺应消费者保护的现实需要。

format-jpg

三是继续制定、完善相关监管规章,在继续强化对传统电商监管的同时,探索新业态网络消费的监管方式和措施,就网络消费纠纷频发且涉及多个监管部门的领域,尝试整合建立协同监管特别机制,做到精准、有效监管。

四是督促网络交易平台加强对平台内经营者夸大宣传行为的管理,加强对消费者交易风险提示,主动为消费者维权提供准确的平台内经营者信息、交易证据和维权渠道入口。

五是充分运用互联网+监管和大数据处理技术,建立更有效的网络消费者投诉和预警机制,及时发出准确的消费风险提示。

1、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商报观点或立场,文章为作者本人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相关阅读
3月11日消息,中国消费者协会今日 发布《2021年网络消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网络消费和数字经济相关政策发生重要变化,由此前侧重为数字经济发展创造较为宽松灵活的发展环境,转变为强调规范健康发展,要求发展和监管并重。《报告》建议,从更好保护网络消费者的现实需要出发,可考虑再次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尤其要对直播营销、社区团购等新业态的网络消费作出规制。
中消协官网,中消协发布《2021年网络消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报告》。
1月7日消息,中消协召开“网络消费领域算法规制与消费者保护座谈会”,列出近年来几种网络领域涉及消费者权益的算法应用问题,其中包括价格算法。中消协指出,有些经营者利用算法进行价格歧视。一是对新老用户制定不同价格,会员用户反而比普通用户价格更贵。二是对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制定不同价格。三是多次浏览页面的用户可能面临价格上涨。这类算法造成选择性目标伤害。
11月5日消息,11月4日,中消协发布消费提示称,随着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和监管力度加大,网络消费环境逐步优化,但网购侵权行为仍时有发生。中消协表示,双11是商家历时多年打造的“促销节”,线上线下市场笼罩在“巨惠特卖”“全年最低”“限时抢购”“爆款秒杀”的宣传迷雾当中,给消费者形成“买到就是赚到”的心理预期。
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出双11消费提示。
12月6日消息,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今年“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从今年10月20日开始,到11月13日截止,中消协利用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对此期间相关消费维权情况进行了网络大数据舆情分析。监测期内,中消协共收集有关“快递服务问题”负面信息136.38万条,占吐槽类信息总量的24.87%。吐槽焦点主要指向今年“双11”快递到货“一快一慢”:一边是“付了尾款一觉醒来快递已到家”,另一边则有消费者吐槽“网购手机被告知要等30天”。
3月15日消息,中国消费者协会对外发布2022年“共促消费公平”消费维权年主题调查结果。数据表明,日常消费中六成受访者表示公平感知总体良好,但也有超六成受访者曾遭遇不公平对待,受访者对线上经营者的信任度低于线下经营者。近年来,一系列消费问题、热点话题引发消费者的关注或“吐槽”。互联网服务领域中,消费者强烈建议针对投资理财类、在线支付或转账类、婚恋情感、网络游戏、网络购物等加强监督,值得重点关注。
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农村居民对当前农村消费环境的综合满意度为75.35分,总体表现良好,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受访居民使用4G/5G移动网络上网的比例达到78.5%,80.2%的受访者对农村网络信号质量给出了积极评价。数据显示,45.5%的农村居民在线下购物时首选无现金支付,九成以上的农村商店、超市已基本支持手机扫码支付。农村居民也同样具有较为稳定的网络消费习惯,每月有1-5次网上购物频率的农村居民占比已接近四成。
中国消费者协会利用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对6月1日—6月20日期间相关消费维权情况进行了网络大数据舆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