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信维持小米集团“跑赢大市”评级 目标价22.5港元

柏纳
2022-03-23 15:21

3月23日消息,瑞信表示,由于地缘政治紧张、持续的供应中断和安卓系统,将小米2022和2023年智能手机出货量预测下调7%至2.07亿元和2.28亿元人民币。

该行维持小米评级“跑赢大市”,由于供应链受限和Android手机疲软,瑞信将小米2022和2023年每股盈利预测分别下调9%和11%,目标价由24.2港元下调至22.5港元。

format-jpg

瑞信认为,由于半导体供应恢复,由欧洲、拉丁美洲和东南亚推动的出货量将积压在下半年。瑞信预计 ,小米2022年互联网服务业务将在海外广告抵销国内互联网压力的推动下,按年增长19%,物联网可能会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

截止发稿,小米集团港股股价报14.94港元,上涨5.21%,总市值3731.63亿港元。

format-jpg

日前,花旗发表报告表示,虽然消费者需求疲软、供应链受阻,但预期小米业绩仍将较市场预期略好,料其去年第四季经调整盈利按年增长27%至42亿元人民币,收入则升16%至816亿元人民币。

花旗称,小米前景仍充满挑战,会关注小米管理层对供需的评论,以及有关投资汽车业务的费用。该行称,小米目前股价相当于2022年预测市盈率11倍具吸引力,重申“买入”评级。将目标价由32港元调低至27港元,建议有耐心的投资者增持股票,待市场恢复信心。

format-jpg

据了解,3月22日晚间,小米发布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财报显示,该公司第四季度总收入达到856亿元,同比增长21.4%;经调整净利润达到人民币45亿元,同比增长39.6%。2021年全年,小米集团总收入达到人民币3,283亿元,同比增长33.5%;经调整净利润达到人民币220亿元,同比增长69.5%。

format-jpg

1、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商派观点或立场,文章为作者本人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相关阅读
发布小米研报,公司对今年全球智能手机付运预测较两个月前转趋乐观。
1月9日消息,发布研究报告称,予小米集团“跑赢大市”评级,目标价11.5港元。公司对今年全球智能手机付运预测较两个月前转趋乐观,预计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同比下跌5%至持平,而两个月前预测为下跌5%至10%。报告中称,在库存水平方面,该行称小米自去年中期开始减产以控制库存。此外,小米去年旗下汽车业务的支出不超过35亿人民币,公司预计今年的支出会更高,包括资本支出和销售渠道建设,以及持续的研发投资。
7月19日消息,发表研究报告,维持小米集团-W“优于大市”评级以及目标价35港元。报告中称,提高小米集团智能手机的出货量预测至2.02亿、2.37亿、2.59亿部,2021年第二季度预计同比增长68%至900亿元人民币,对比于媒体其增速预估高11个百分点,毛利率预计达到17.2%,经营利润将超过25%,净收入将增长75%至59亿元人民币。该行称,小米新品发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毛利率改进,以及月活跃用户数复苏,有望成为小米近期股价催化剂。
发表研究报告,将维持小米集团-W“优于大市”评级以及目标价35港元。
发研报指,小米集团-W2023年的主要亮点为智能手机盈利能力,高端战略,以及电动车业务发展。
5月8日消息,小米集团午盘继续走高,现上涨2.87%,报11.48港元,成交额7.69亿港元。表示,预料小米首季毛利率同比升2个百分点至19.3%,调整后纯利同比增长6%至30亿元,有望胜市场预测。该行将公司今年、明年及2025年经调整后每股盈测上调4%、2%及2%,以反映毛利率扩张及开支减少的预测;同时将其目标价由17港元上调至17.2港元,维持其为“跑赢大市”评级
9月28日消息,据天眼查APP显示,小米旗下第三方支付机构捷付通股份有限公司 于近日发生高级管理人员备案、负责人、地址等多个重要事项变更。今年1月,雷军发布全员,宣布新组建集团经营管理委员会和集团人力资源委员会两个组织。2021年8月,捷付通在支付牌照续展中顺利通过,牌照有效期延至2026年8月。
11月30日消息,花旗发布研究报告称,对小米集团-W目标价为19.6港元,给予评级“买入”。公司Redmi K70系列产品阵容强劲,价格极具竞争力。该系列采用了更多的国内供应商,从新产品中可以观察到小米明年的主要产品升级方向。主要供应商包括声科技提供散热系统及比亚迪电子的金属外壳。另外,K70系列作为量产机型,将支持小米明年上半年智能手机出货量的增长。
11月29日消息,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红米K70系列发布会上表示,已经与国产供应链企业签订“两万亿新宏图计划”,以实现两万亿综合产值合作,合作企业包括但不限于声科技、舜宇集团、天马微电子、韦尔半导体、比亚迪电子、TCL华星以及欣旺达集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