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集结上海,生鲜电商大战再起

互联网头条
2022-04-07 10:24

一、生鲜电商送“救命菜”

“当初骂的买菜平台,现在成了香饽饽,关键时候还得是他们,而不是看小菜贩。”

“拎着两大袋美团买菜的东西走进小区,一路迎接晒太阳大爷大妈们的注目礼。 ”

感谢美团买菜捡漏救了我。”

format-jpg

4月6号,#美团买菜#被上海居民顶上了热搜。热搜广场上有定闹钟早晨六点起来抢菜的,还有炫耀自己抢到两大袋菜的,甚至还出现了代抢菜业务。

format-jpg

最近,对上海的居民来说,在生鲜平台上抢菜成为了每日的“必修课”。

不止上海,之前深圳停工停产一周时,大部分居民也是靠叮咚、美团、朴朴等生鲜电商APP来保证日常的买菜需求。

的确,当疫情发生,线下店无法正常营业,线上的生鲜电商APP就成为消费者生活的保障,甚至有时候会成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可以说,在疫情的背景下,生鲜电商已经成为消费者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了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美团买菜、叮咚买菜等平台在疫情中经常是保持着平时两到三倍的库存量,然而还是每日爆仓,无法满足疫区居民的需求。

按照道理讲,这样的订单量和用户增长数量已经足够“美团买菜们”赚得盆满钵满。然而,从各大生鲜电商发布的财报来看,生鲜电商还是很难实现盈利

叮咚买菜2021年第四季度净亏损10.96亿元;美团包含美团买菜在内的新业务2021年第四季度经营亏损同比扩大至人民币102亿元;盒马鲜生进入2022年之后已经关闭5家线下店……

常常爆单的生鲜电商却一直陷入难盈利的泥潭中,甚至面临着倒闭的风险,这在很多人看来是天方夜谭,却真实发生在“美团买菜们”的身上。


二、天天抢空,盈利仍是问题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生鲜电商在如此顺风顺水的客观背景下仍然存在盈利难的问题呢?

这个问题需要从生鲜电商的发展史中寻找答案。

生鲜电商的兴起比我们想象中要早得多。大概在2009年,生鲜电商就迎来了第一波发展浪潮。易果网的成立标志着生鲜电商起步。在这之后的08年,出现了一大批垂直生鲜电商,然而当时的供应链、冷链技术的限制导致大批生鲜电商企业倒闭。

2012年开始,B2C模式成为生鲜电商新的主要经营模式。

然而,生鲜电商的前期需要供应链、仓库、冷链技术的布局,可以说必须先烧钱才能实现盈利,一般的企业根本供养不起这样的业务。正因如此,2016年大批中小企业倒闭,资本向头部聚集,京东阿里等巨头开始入局生鲜电商。

生鲜电商前十年的发展不算明朗, 2019年甚至遭遇发展“寒冬”,企业倒闭新闻频出。

直到2020年疫情爆发,线上买菜的需求刺激了生鲜电商的快速发展,用户数量增长迅猛,在疫情这个洪水猛兽面前,生鲜电商成为保障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生鲜电商正处于发展黄金期

买菜是人们日常的刚需,所以生鲜电商看起来是一门很挣钱的生意,但是从生鲜电商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出,生鲜电商在挣钱盈利之前需要先进行大量的投资以进行布局。

供应链、冷链物流、仓库以及配送问题都需要解决,冷链物流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很多消费者不选择线上买菜就是害怕网上买的菜不新鲜,完善、快速的冷链物流可以说是生鲜电商的生命。

前期投入之后,后期的日常运营中还需要保证完善的冷链运输,维持这样的日常运营也需要不菲的财力。

再加上近年来生鲜电商平台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各大平台之间打起了价格战,几乎每个平台都会给用户送消费优惠券和新人福利,虽然这样的方式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尝试线上买菜,但是也导致生鲜电商平台的营收不高。

虽然《QuestMobile2021中国移动互联网秋季大报告》显示,根据2021年1月至9月的数据,叮咚买菜App月活用户位居榜首,而盒马、多点排在第二和第三,但是APP月活也很难显示出各大平台的市场份额,毕竟京东到家、美团买菜等电商巨头延伸的电商平台都会内嵌在其电商平台中。

format-jpg

然而,生鲜电商的用户粘性却极低。即使消费者使用了一个生鲜平台,也不代表他会一直使用并且不使用其他的平台。现在的消费者已经很聪明了,不会被套牢在同一个平台,而是哪个平台便宜就在哪个平台上购买,有的消费者手机上有五六个买菜APP。

并且从现在的状况来看,这样的竞争短时间内并不会停止。因为大多数买菜APP上架的产品、产品的价格以及配送时间都大同小异,没有一个平台能做到明显优于其他平台,也就自然难以拉开差距。

总之,生鲜电商的运营成本高但营收低,从而导致各大平台订单不少但却一直亏损的现状

这样的状况其实已经有所好转,最近,有媒体发现各大平台的优惠力度在逐步减弱。

这是因为打价格战以吸引用户的时代已经过去,生鲜电商的用户已经足够多,剩下的则是要将用户牢牢“锁”在自己的平台,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真正的战争才刚开始,谁能在这场战争中胜出,才能成为真正的赢家。


三、增强服务,共渡疫情

 难以形成特色,实现差异化运营也一直是各大电商平台的痛点。毕竟菜一直就是那些菜,而大家拿到的产品价格也都差异不大,产品和价格拉不开差距,剩下的就是服务。

生鲜电商说白了也是服务业,最重要的是让用户感到方便快捷,在使用时毫无压力,每次下单都是一种享受。尤其在疫情中,在线下买不到菜的时候,各大生鲜电商平台更应该稳住脚步,保证库存,未雨绸缪,在疫情中也要尽量保证有足够的骑手。

就像这次上海疫情中的美团买菜,很多消费者都在微博表达了对美团买菜的感激之情。

format-jpg

毕竟“患难见真情”,在疫情中保障消费者的“菜篮子”,很容易获得消费者的好感。在疫情中能买到新鲜菜,是每个居民的期待。

1、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商派观点或立场,文章为作者本人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相关阅读
11月8日消息,近日,受寒潮下雪影响,市民对蔬菜等民生商品需求增长,超市生鲜电商线订单大幅增加,京城生鲜电商纷纷加大货源供应。北京订单量增加近一倍。已提前从各个基地备好各类入冬商品,新鲜蔬菜、水果、牛奶、肉等民生商品的备货量提高到日常的两到三倍。叮咚买菜生鲜方面积极备货,包括北京在内的华北地区蔬菜、猪肉等日常鲜品备货量增加2倍左右。
天眼查信息显示,每日优目前已完成10轮融资,最近两轮是亿美元的E轮融资20亿元的战略融资。去年,侯毅还透露,的前置仓业务将在2020年全部升级为mini,这意味着前置仓模式将在业务中淘汰。目前,每日优已实现最初喊出的“普通订单2小时送达、会员1小时送达”。而前置仓生鲜电商中的另一代表叮咚买菜也是数据驱动型选手。
12月6日消息,据新京报贝壳财经报道,线APP 推出了“斩钉价”,对上线商品进行优惠。据悉,“斩钉价”覆盖百款商品,包括水果蔬菜、海鲜水产、肉蛋禽等品类。上述优惠也引发消费者探讨,“‘斩钉价’疑指向生鲜电商叮咚买菜生鲜电商会否重燃价格战”。对此,方面回应称,“斩钉价”意为斩钉截铁地降价,只是年底惠民季中正常的优惠行为,回馈消费者,为稳价保供做贡献,行业间无需联想解读。
4月19日消息,据澎湃新闻从方面获悉,自20城员工来上海支援,目前已有10余家门店恢复线营业,同时也有150家邻里恢复运营,为上海居民提供服务。截至目前,推出的“流动超市”,消费者下单后统一配送至小区,日均订单量已超过6万单。值得注意的是,Quest Mobile 3月生鲜电商数据显示,生鲜平台活跃用户、月下载用户数人均使用数均有所增长,上海地区的叮咚买菜增长明显。
深圳市消费委员会近日发布生鲜电商平台消费评价指数排行榜,京东到家、优选名列前三。
7月7日消息,据《晚点 LatePost》报道,阿里旗下在5月秘密上线了新的社区电商项目“邻里”,内部代号为“NB项目”。邻里的项目负责人为龚也,直接向创始人、CEO侯毅汇报。邻里的价格定位、覆盖区域将会介于大店与集市之间。目前,邻里已经在北京、上海、西安、武汉等城市设立了门店,北京上海的门店已经开始运营,其他城市的门店大多仍在装修,尚未正式开业。
日前,上线新的社区电商项目“邻里”,内部代号为“NB项目”。邻里的项目负责人为龚也,直接向创始人、CEO侯毅汇报。
10月14日消息,据邻里披露的数据显示,在其消费群体中,老年人占比达24%,且购买频次比年轻人高出50%。从购买的产品来看,除了鸡蛋,邻里最受老年人欢迎的商品还包括高品质鲜牛奶、进口牛腩、阳光玫瑰青提等。邻里项目负责人龚也表示,未来,邻里将推出大包装、价格便宜、综合考虑多年龄段的自有品牌商品,满足老年用户的需求。据了解,今年7月,上线新的社区电商项目“邻里”,内部代号为“NB项目”。
10月8日消息,北京市商务局披露,2021年国庆假期,北京市商务局重点监测的百货、超市、专业专卖店、餐饮电商等业态企业实现销售额63亿元,同比增长7.6%,较2019年增长20.5%,两年平均增速9.8%;北京52个重点商圈7天客流量3298.7万人次,同比增长3.6%。假期中,、大众点评、等平台上线国庆钜惠、盲抽奖等多重礼遇,助力餐饮数字化赋能引流。第三方平台餐饮交易单、交易额同比分别增长27.4%、29.2%。
2月7日消息,奥莱青浦首店于近日正式开门营业。据奥莱店长姚琦介绍,奥莱门店的货源主要来自于mini等渠道转运过来的生鲜商品,也有一部分专为奥莱门店开发的高性价比基础商品。这些还在保质期内的“次日”,会打折出售,减少浪费。据介绍,今年,奥莱已将青浦区列入重点入驻区域,将在青浦选择合适的商铺点位开设更多门店,把奥莱的特色商品、价格有竞争力的商品送到市民的家门口。
互联网头条
凝聚百万行业精英,聚焦垂直、前瞻、头条等重磅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