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不和雷军玩了,清仓小米股票,套现20亿走人
美的终于意识到,小米的对手不是格力,而是自己。
一、美的清仓小米股票,套现20亿元
商业的世界,每隔一段时间便会上演分分合合的戏码,这一次的主角变成了美的和小米。
近日,美的集团公布了2024年年报。年报显示,美的在2024年彻底清仓手中持有的小米集团股票,累计出售了超过 9 亿元的小米集团股票,套现近 20亿元。

图源:美的财报
年报表明,2024年美的集团的整体业务稳健向好的状态。
2024 年营业收入 4071 亿元,同比增长 9.43%;归母净利润 385 亿元,增长 14.28%;扣除后归母净利润 357 亿元,同比增长 8.39%;经营活动现金流 605 亿元,增长 4.51%。
当然,这也不是美的第一次对手中的小米股票进行大规模操作。
早在2020 年,美的集团就套现了小米集团股票 8.76 亿元;在2023 年,美的又出售了金额5918 万元的小米股票。
可以看到,美的2020年和2024年两次比较大额的减持,都发生在小米阶段性的高点。
2020年,正值小米手机业务高端化转型初期,并且成功打入欧洲市场,实现营收总收入2459亿元,同比增长19.4%。
同时,小米的股价也持续涨高,2020全年区间涨幅达207.98%。

图源:微博
2024年,小米重磅推出号称“年轻人第一辆新能源车”的xiaomi SU7,首年就斩获了13.68万辆的订单。
这一年,小米股价也是涨得让人眼红。资料显示,截止2025年3月19日收盘,小米股价定格于58.2港元,一年内上涨了近三倍,市值直接突破万亿港元。
当然,这也侧面说明,美的战略投资部的水平是在线的,低买高卖,获利了结,这种“高点锁定收益”的策略也符合资本市场的周期性操作逻辑。
正如业内人士指出,股价向上时套现是正常资本运作。
年报发布后,#美的已清仓小米股票# 冲上热搜,引发网友热烈讨论。

图源:微博截图
有网友对此表示,“小米的股价已经阶段性到头了,小米很牛逼,但目前这个市值,有点兴奋过头了。”

图源:微博截图
也有网友感到惋惜,认为“笑死,美的在大涨前清仓,不过,应该也赚了不少。”

图源:微博截图
不过,网友的评价不无道理,我们也能从中窥见市场对于小米股价过高估值的隐隐担忧。
资料显示,小米的动态市盈率已达56倍,远超友商龙头比亚迪的26倍和互联网巨头阿里的33倍。
对此摩根大通指出,小米汽车收入仅为比亚迪1/7,却享受更高估值,2026年前仍将持续亏损。
换句话说,一边是56倍的未来利润潜力预估,一边是仍在持续亏损、流血扩张的新能源汽车业务。对于小米来说,压力显而易见:若基本面无法支撑过高的市场预估,风险将难以想象。

图源:微博截图
并且,几日前3月25日,小米更是创造了“香港史上规模第三大的闪电配售项目”。以折价6.6%,每股53.25港元配售8亿股,企图融资425亿港元,用于业务扩张和研发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动作被解读为“雷军主动降温”,因此也引发了小米股价单日暴跌6.3%。或许,这也传达了一些市场信号。
回到美的这边,在2024年,格局明朗后选择彻底退出,或许也体现了其对“估值天花板”和业务风险的敏感判断。
当然,也有网友在意,消息公布后,对小米集团的短期股价是否有影响,未来一周让我们持续观望。
二、从兄弟到对手,十年转瞬即逝
商战中没有绝对的对手,也没有绝对的队友。美的与小米,也曾是制造业领域互相帮扶的“好兄弟”。
2015 年,美的像一位“伯乐”,相中了小米这匹 “千里马”,豪爽地掏出真金白银入股。这一年,美的斥资12.66亿元获得小米1.29%股份,并互派高管进入董事会。
这对兄弟也在这段“双向奔赴”中各有分工。美的负责家电硬件的制造;小米则专注于传感器和协议的互联。从在智能家居APP上实现数据和控制的打通。
这一年,二者合作的成果是,推出了首款合作产品“i青春”智能空调,可以通过小米手环联动控制。这也成为了小米生态链首个大家电突破。

图源:微博
然而,度过了“蜜月期”后,由于“奋斗目标的错位”,兄弟间的矛盾悄然显现。
一边是,小米希望美的能够成为其供应商,代工生产智能家居产品,拓展智能家电品类;
另一边,美的则更看重小米在互联网家居领域的玩法和经验,希望借助小米的IoT生态,从“传统制造厂商”转型为“智慧家居服务商”。
最终,一场人才纠纷成为了他们关系破裂的直接导火索。由于美的家电需要接入米家系统,美的不得不派出一个技术团队去小米合作,但这个团队在半年后却集体离职加入了小米。
意识到这场合作,实际上有可能给自己培养一个竞争对手后,美的全面倒向华为鸿蒙生态,而小米则转向长虹代工结盟,双方就这样不欢而散。

图源:微博
分道扬镳之后,这对兄弟逐渐成长为了家电领域的竞争对手,小米甚至逐渐开始挑战美的这一老大哥的市场地位。
数据显示,2021年和2022年,小米集团大家电的收入同比增长分别超过60%和40%。
其中,小米空调的出货量更是不断攀升。至2022年末,小米空调已与二线品牌市场份额接近。
2023年,小米空调出货量超过440万台,同比增长49%,一举超越奥克斯,紧逼海尔。
到了2024年末,小米空调出货达680万台,线上市占率达11.77%,跻身前三,仅次于美的与格力。

图源:微博截图
综上,我们可以说,美的小米十年合作的破裂,本质是一场智能家居生态主导权的争夺战。正如分析师余丰慧指出:“清仓是为减少竞争关联,保持战略独立性”
而如今,在水深火热的新能源汽车领域,他们也有了各自的奋斗目标,暗中掰起了手腕。
在2024年,美的通过与蔚来的合作,宣布进军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
美的集团年报显示:“美的与蔚来于2024年4月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自动化、数字化、低碳可持续园区及智慧物流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行业智能制造典范。”

图源:微博
同时,年报称,将在绿色交通领域,加大产品技术投入,实现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品新突破,持续拓展市场并开拓热管理模组的新客户。
也就是说,美的下一步的规划是,不直接造车,而是把做空调的技术移植到电动车上,给比亚迪、理想这些车企供应热泵模组。在去年,这块收入涨了4倍,可见市场空间其实是不小的。
而在小米这边,直接造手机那套“性价比+粉丝经济”搬了过来,从去年SU7的“发布即巅峰”,到今年SU7 Ultra的“一小时大定1万台”。
也就是说,小米在持续推进“人车家全生态”战略,以SU7为突破口,目标是实现出行场景与家居数据闭环。

图源:微博
换句话说,如今,美的想当新能源竞争中的“隐形大佬”,小米则要做“颠覆者”。但这对曾经的兄弟,都面对着各自的难题。
对于美的来说,汽车行业毕竟不是家电,将空调技术转化为车用热管理系统,将面临着不小的集成化、小型化的挑战,并且作为新入局者,业内博世、华为等巨头的垄断客观存在。
对于小米来说,要补的课还很多,一方面小米汽车每辆亏损4万多,长期依赖手机业务输血,财务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近期频繁出现售后问题也是棘手之事,例如有客户表示,补个漆要跑到700公里远的地方去。
可以说,双方间这场新能源汽车的持久战刚刚开始。当然,未来或许还会出现更加戏剧性场面:某天小米汽车用上了美的的电池管理系统,而美的的工厂里跑着小米的物流机器人。
毕竟,在商业世界里,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