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合作、增资,WeWork 中国绝地求生
上市折戟后,一直处于 “养伤”状态的Wework中国,最近再次回到大众视线,成为关注焦点。
近日, WeWork关联公司——威幄克信息咨询(上海)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由之前的100万美元大幅增至10亿元人民币。
巧的是,就在这不久前,WeWork中国刚刚宣布和上汽集团旗下移动出行战略品牌享道出行达成战略合作,计划在会员权益、产品创新、资源共享、品牌资产等方面拓展深化,为企业会员提供“办公+出行”的跨场景整体解决方案。
2021年伊始,WeWork上述接连的举动,显示了其重振旗鼓的意图。
回顾过去,创办于2010年、作为共享空间鼻祖的WeWork,早年进入中国市场时,曾一度受到资本的青睐。 WeWork于2016年入驻上海,自此进入中国市场。2017年,它在中国设立子公司。2018年7月,WeWork宣布旗下的中国子公司获得由软银、软银愿景基金、淡马锡等领投的5亿美元B轮融资,估值升至50亿美元。
在2018年上半年到2019年上半年之间,WeWork在大中华区的总收入是原来的三倍多,从3000万美元增至9300万美元。
但好景不长,WeWork大量的扩张带来了不小的损失。更关键的是,WeWork在获得多轮投资,对中国进行扩张的时候,并没有在业务模式上找到创新点和突破口。
据WeWork此前为上市而提交的招股书显示,WeWork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最为直接的会员固定费用,即进驻办公需要每月支付一笔资金。截至2019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该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约83%。增值服务收入占5%左右,We Company产品套件提供的其他产品和服务而产生的收入占12%。
单一的业务模式很容易被同行复制,也为后期经营困境埋下了隐患。一方面氪空间、优客工厂、纳什空间等本土竞争企业崛起,另一方面,地产公司、互联网企业等也瞄准了共享办公这块“蛋糕”。进入共享办公赛道的竞争对手数量变多,且竞争对手们凭借着本土资本、运营的优势不断壮大力量,使得WeWork在中国的红利被大量蚕食。
在运营模式和盈利能力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投资者对于WeWork不断扩大的亏损和不同寻常的企业治理结构感到犹豫不决,2019年9月,WeWork放弃了IPO。
上市计划流产后,WeWork陷入资金链危机。尽管WeWork在即将耗尽现金之际,获得了软银的紧急救助。但此番IPO终止后,WeWork已经很难重新获得市场对其的信心。
此外,在后来疫情大环境下,受居家办公和隔离措施的影响,灵活办公空间的市场需求有所减少,共享办公空间的入住率降低。据《联合早报》报道,2020年,共享办公业者的净可出租空间仅增加3%,远低于上一年取得16%的增长。
资金的中断、市场的萎靡,让WeWork在中国举步维艰。在2019年到2020年期间,WeWork经历了创始人出走、高管离职、公司裁员、门店数量骤减、业务收缩、大股东投入大笔资金以续命、任命新CEO等等一系列的事件。
后来,WeWork的头号“金主”软银撤回了30亿美元的股票收购计划,在关键时候放了WeWork的“鸽子“。去年5月,软银集团还发布声明表示,公司将WeWork的投资减记46亿美元,当时,WeWork的估值已降至29亿美元。甚至到后来,软银连与WeWork 创始人1.85 亿美元”分手费“的约定都没有履行。
不过到了2020年下半年,WeWork中国还是迎来了一丝转机。2020年9月,挚信资本以2亿美元追加投资WeWork中国,成为控股股东,获得WeWork中国运营控制权。至此,WeWork在中国“脱胎换骨”,正式成为一家本土企业。
获得追资并有了“新身份“的WeWork中国,终于能暂时从动荡中抽离,有机会慢慢思考自己的处境和出路。时任WeWork中国的代理CEO姜跃平表示,共享办公行业经历了资本高速发展后,处于冷静期,所有还想在这个行业发展的企业,都需要回到初心,回到价值创造。
艾媒咨询也曾分析,共享办公整体市场有望继续扩大发展,而精细化管理、精细化运营将成为解决共享办公行业发展问题的新出路。
因此,意识到问题的WeWork中国开始重新寻找其他出路,企图淡化从前“二房东”的身份,逐渐降低对重资产的依赖、向轻资产、智能化模式转型。
继WeWork Labs和阿里云创新中心签署合作备忘录后,去年12月,WeWork中国与东方航空达成跨业合作,打造灵活的“商旅+办公”创新服务业态;这个月,WeWork中国又和享道出行达成战略合作,探索“办公+出行”的跨场景整体解决方案。
在新的尝试下,随着中国疫情的逐渐稳定,WeWork逐渐找到了希望。1月14日,WeWork 全球CEO桑迪普·马特拉尼(Sandeep Mathrani)表示, WeWork目前账面上拥有30亿美元的流动资产,足够让公司支撑到2022年。
对于中国业务方面,马特拉尼称,从入驻率、租赁和需求的角度看,中国的办公空间使用情况基本已经恢复到新冠肺炎疫情之前90%的水平。
不管马特拉尼所言是否属实,从近几个月的举动来看,WeWork中国的确在积极谋求新的出路。但WeWork今后究竟能否走出绝境,在中国市场上扎稳脚跟,还是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