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轮涨价,肆意“割韭菜”的反噬即将到来!

财经观察网
2021-03-13 19:48

作者 | 金莱

来源 | 财经观察网(ID:caijingcom)

近期不少消费者反馈,市面上的共享充电宝又悄然上调了价格,如今市面上的共享充电宝每小时租借费用已经从三年前的1元提高到现在的4元。

这轮涨价,是共享充电宝行业自2019年诞生以来的第三轮涨价。


一、第一个阶段:市场培育、洗牌

自从2015年共享充电宝正式诞生,纵观行业这6年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培育洗牌、涨价收割这两个阶段。

共享充电宝市场第一个阶段,即市场培育、洗牌阶段,是从2015年至2018年。

“共享充电”概念提出是在2013年,但是共享充电宝第一轮热潮却是在2015年,当年国内共有355家充电宝相关企业进行了注册。

不过,当时共享充电宝与共享单车一样是一个新概念,刚处于萌芽阶段,市场关注度不高,当时为了培育市场,大多数品牌的采用“前半小时免费”、“一小时只要一元”的策略来吸引消费者。

直到2017年,随着共享经济风口降临以及共享单车热潮,共享充电宝行业也开始受到资本关注,迎来了第二波热潮,也就是融资热潮。

2017年最疯狂的时候,共享充电宝行业创下10天融资金额近3亿元、40天达12亿的成绩。彼时,资本市场上超20家明星机构入局。

在这一年中,街电科技、怪兽充电、小电科技等这三家公司最受市场关注,因为在短短1年的时间内,就进行了多轮融资。

小电科技3、4、5月每月进行了一轮融资,获得红杉、腾讯、金沙江创投的机构的近5亿元资金;怪兽充电7个月内获得3轮融资,吸引了高瓴、小米、顺为资本等著名投资机构入局。而街电科技10个月进行了5轮融资,并被聚美优品重金收购。

在疯狂的融资背后,行业开始了剧烈的洗牌。

各家充电宝品牌为了抢占市场,开始打响价格战,纷纷大举“免费”旗帜杀入各大消费场景;疯狂的补贴大战这让很多品牌在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内就烧光了融资,在拿不到融资的情况下,众多资金链断裂的品牌不得不黯然退场。

在市场供大于求、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短短的几个月内十几个品牌销声匿迹,如乐电、河马充电、泡泡充电及小宝充电等。

2、第二个阶段:3轮涨价收割

经过2017、2018这两年的在不断洗牌之后,2019年共享充电宝行业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标志就是头部企业经过疯狂扩张形成“三电一兽(街电、小电、怪兽充电、来电)四分天下”的格局。

根据TrustData移动大数据监测平台的统计,街电、小电、怪兽充电、来电在2019年的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28.6%、27%、25.1%、15.6%,4大品牌合计占据96.3%的市场份额。

相对稳定的竞争格局的形成意味着市场已经成熟,顾客群体也已经成熟,于是“三电一兽”自然会放弃价格战策略,开始串谋起来涨价,于是这一行业在3年时间内每年涨价一轮。

共享充电宝行业的第一轮涨价是从2019年8月开始,各大品牌纷纷将定价从之前的的1元/小时上涨到2元/小时,这一举动就让头部品牌纷纷扭亏为盈。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简单算了一笔账,一般充电宝成本不足100元计算,按照2元/小时均价计算,除去共享充电宝的机器成本、折旧、运维成本、商家抽成及入场费用,一个共享充电宝“充电驿站”在3到6个月就能实现回本,部分企业年利润率甚至有可能超过60%。

据艾媒咨询的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4大共享充电宝企业的毛利率已接近25%。在涨价之前整个共享充电宝行业在只有街电一家实现盈利,涨价之后小电、来电、怪兽充电当年都已实现盈利,街电利润更是上升到3700万元。

尝到涨价带来的甜头之后,这些公司为了让业绩更加的漂亮,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涨价。

2020年7月,共享充电宝行业的第二波大规模涨价潮开启,这次涨价风波过后共享充电宝使用均价提到了3元/小时,这一定价甚至超过了特斯拉Model3充电电价(每小时2.6元左右)。

各大品牌不仅提高了整体使用价格,还开始针对不同场景制定不同的价格,开始精准收割消费者。影院、酒吧等娱乐场所,定价为5-6元/小时;在一些人流量较大的商场、景区、高铁站等地区,使用共享充电宝价格甚至要10元/小时;如果算上附加的广告业务等收入,这些地方3天左右即可回本。

更高的消费价格,使得共享充电宝行业交易规模在2020年还增长了17%,达到92.6亿元。要知道在2020年行业用户规模因为疫情从2019年的3.05亿将降至2.29亿人。

而平均3元/小时的定价依然不能满足这些企业的胃口,今年3月开始美团、街电等品牌又开始了新一轮涨价。


三、肆意收割的反噬来了

这些品牌之所以敢肆无忌惮地涨价,其实就是摸准了用户的续航焦虑和不带充电宝的惰性。

在如今这个年代,基本上是人人手机不离手,而手机则离不开充电。

据调查显示,每天为智能手机充电一次的用户占39.4%,每天充电2-3次的占比为41.6%,每天充电3次以上的为12.8%。

而当你出门在外手机没电、恰好又没有带充电宝,那么共享充电宝就成为的刚性需求

随着5G时代的带来,这种应急充电刚性需求将越来越大,因为手机在5 G时代要比4G更加耗电,因此企业根本不愁用户

正是因为抓住这个点,这些品牌才会不断上调共享充电宝使用价格,对消费者肆意收割。

但是这种肆意涨价的行为最终将引起反噬,因为绝大多数消费者对共享充电宝的使用价格是很敏感的,一次被狠宰的经历,就足以让他们开始抛弃这种共享的消费模式。

因此在这次企业无理由的涨价之后,很多消费者发现自己连续租用共享充电宝几个小时的费用相当于买个新的,于是他们开始购买充电宝,回到了从前自给自足的模式。

1、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商派观点或立场,文章为作者本人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相关阅读
王思聪:共享充电要是能成我吃翔。
对于自家品牌是否存在涨价的情况,小电、竹芒科技目前已经给出回应。
9月18日消息,据中国经营报报道,此前曾多次因为“涨价”登上热搜的共享充电,如今已有部分“降价”。根据市场监管总局8月30日的公告,在参加整改的6个共享充电品牌中,目前各品牌平均价格为2.2~3.3元/小时。据了解,这次共享充电降价主要是针对过高价格的部分进行调整,而目前低价共享充电价格并没有调整。
近日,国内共享充电新锐品牌“博电充电”与寰星国际达成股权投资合作,首笔资金百万级,将主要用于渠道网络建设、租借系统优化升级、慈善公益在线募捐系统打造、品牌建设等方面。
对此有工作人员回应称,现在物价发生变化,价格制定由商家需求和市场需求来决定。据了解,关于共享充电收费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据报道,有游客在杭州西湖景区内发现,共享充电的收费高达每小时10元。景区市场监管分局对这位游客投诉的回复是:使用共享充电在接入端口后,都会出现计费标准,符合“明码标价”原则,并不存在欺诈行为。
5月2日消息,4月30日,共享充电企业小电科技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香港主板IPO上市。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6月,小电科技曾与浙商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拟创业板挂牌上市。2020年7月至2021年1月,小电科技总计完成3期上市辅导工作。3月,其与浙商证券协商一致,即终止创业板上市辅导工作。
5月2日消息,4月30日,共享充电公司小电科技在港交所披露招股说明书。招股书显示,小电科技在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的总收入分别为人民币4.23亿元、16.36亿元和19.11亿元,2018年至2020年期间,复合年增长率为112.5%。截至12月31日,小电科技注册用户数已达2.37亿,日峰值订单数为210万次,累计订单数为11亿次。
先圈地,再收割,这套路实在再熟悉不过了。某头部共享充电企业2019年净利润为亿元,2020年反而下滑至7540万,同比下降。目前我国共有共享充电企业213家。而又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这个市场的用户增长率其实是在逐年降低的,由2017年的降到了2020年的。艾瑞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2017年商户分成的比例在0到20%,2019年就已经高达50%到80%。我们需要警惕的,是这类企业一次又一次的“收割”游戏。
就在3月12号,共享充电的头部企业之一“怪兽充电”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招股书,打脸王思聪。以怪兽为例,公司5000多个员工,地推人员就超过8成。借由“怪兽充电”公布的数据,我们再次审视这个行业,发现共享充电这门生意,其实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用户是蝉,企业是螳螂,商户才是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