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反垄断第一个盯上的是阿里系?而不是腾讯、百度、美团...

财经观察网
2021-04-13 17:57

作者 | 金莱

来源 | 财经观察网(ID:caijingcom)


这几天与阿里巴巴有关的大新闻一个接着一个,先是因为反垄断问题被市监总局罚了182亿元,接着蚂蚁集团又被4部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再次联合约谈。

一、宽松监管下,蚂蚁金融业务狂奔

前些年,蚂蚁金服之所以取得如今的成绩,就是因为国家没有对互联网金融进行严格的监管。

由于刚开始监管层对余额宝沉淀资金的使用限制较少,在没有监管的环境下,蚂蚁集团利用淘宝、支付宝的垄断地位,给余额宝、借呗、花呗等金融产品进行引流,从而使得相关金融产品用户、规模暴增。

通过支付宝引流,加上比银行活期利率高的多的收益,2013年5月开始运行的余额宝规模只花费了不足4年的时间就破万亿。

在2018年中时,余额宝规模达到1.6万亿巅峰,用户规模接近5亿,累计创造了近1700亿的收益,日赚近1.39亿!余额宝因此一跃成为我国规模第大的对私客户货币基金。

随后,央行在出台多项规定对第三方支付包括余额宝在内实行全面监管,余额宝的收益率变得比银行的货币基金理财产品还要低,于是其规模在短短1年时间内跌至1万亿左右。

余额宝不行了,为了更高的收益率,蚂蚁便开发了“花呗”、“借呗”作为新利润的增长点,业务重心从余额宝转到后两者身上。

短短3年时间内,蚂蚁集团的信贷规模超过2万亿,其中绝大部分来至于银行贷款及发行ABS。利用ABS等金融工具,蚂蚁将资金杠杆放大到100倍。

在蚂蚁集团2020年8月25日披露的招股申请书中。花呗、借呗、网商银行用户联合贷款规模达2.1万亿,其中98%来自合作银行和发行ABS。

而这些金融平台产品,带给蚂蚁丰厚的收入和利润。

2020年上半年,蚂蚁营收为725亿元,其中459.72亿元来自于数字金融科技平台,占比63.4%;50%以上收入来自于花呗、借呗、余额宝这三款产品。

蚂蚁金服就是凭借余额宝、花呗、借呗、网商贷等一系列爆款产品,将大小银行打得落花流水,于是就有了当年马云“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这一番言论。

二、5条整改意见,刀刀切中要害!

然而,蚂蚁金服这些成绩都是建立在高风险基础之上的,规模小的时候无所谓风险,而当蚂蚁的联合贷款规模达2.1万亿这么庞大时,这其中的风险就无比巨大。

这超2万亿的贷款中,蚂蚁实际出资比例十分小,只有2%甚至更低,远低于网络小额贷款要求的联合贷款最低出资比例30%。

通过在重庆设立小贷公司,然后利用ABS等金融工具,蚂蚁实现了30亿撬动3600亿的贷款规模,杠杆率达到120倍。

蚂蚁这种无休止地扩大贷款行为,给消费者、投资者、金融市场带来巨大的伤害和风险。

对于消费者来说,蚂蚁金服鼓励年轻人提前消费行为,让很多涉世未深、自律性差的年轻人陷入到债务缠身的境地,苦不堪言。而其贷款利息、逾期费用、催收手段一点也不比银行差。

对于投资者而言,蚂蚁在资产证券化的操作中,自己先拿走了利润的大头,更多的风险却由别人担。

对金融市场,蚂蚁这种无休止放大风险的行为,如果继续放任其发展,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将产生巨大的金融风险,危险性不亚于次贷危机。

于是在蚂蚁上市前夕,监管层出手了。

11月2日,4部门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要求蚂蚁增加小贷公司资本金,降低杠杆水平,蚂蚁集团的IPO也因此被迫中止。

而在5个月后,蚂蚁集团再次被4部门联合约谈,这次约谈除了继续要求蚂蚁集团控制杠杆之外,主要是针对蚂蚁的垄断问题。

这次监管层对蚂蚁集团提出了5个方面的整改意见,其中3点与垄断有关!

首先,要求蚂蚁断开支付宝与“花呗”、“借呗”等其他金融产品的不当连接,纠正在支付链路中嵌套信贷业务等违规行为,纠正了支付业务不正当竞争行为。

这意味着以后不能再把“花呗”、“借呗”这些自家产品放到醒目位置,也不能直接导流,支付宝引流效果大降。

其次,不得任意收集个人信息,打破蚂蚁的信息垄断;再次,要求蚂蚁主动压降余额宝余额,限制了其规模上的垄断;

最后,将蚂蚁集团整体设为金融控股公司,对蚂蚁也是一次重创,因为这这意味着蚂蚁集团以后的IPO估值得按照金融行业来计算了,不要再想要高市盈率了。

接连拿阿里、蚂蚁这两大巨头开刀,足见国家反垄断上面的决心!

三、反垄断,是为了更好地创新!

当然,国家之所以要反垄断,并不是贪图那几十亿、一两百亿的罚款,而是为了给中小企业创造一个更好地创新环境。

这次国家反垄断之所以最先盯着阿里而非腾讯,根源就在这里。

腾讯、阿里作为中国互联网2个寡头,通过对外投资、并购,如今业务横跨电商、金融支付、物流、文化娱乐、云计算、新零售、交通出行、科技、通讯及社交、网络游戏等等,可以说只要你在互联网行业混,就一定和其中一个搭得上关系。

这两个巨头中,阿里之所以在腾讯之前被市监总局盯上,或许与阿里的投资、发展模式有关。

阿里的对外投资及并购,一般不是为了作当纯粹的财务投资人,这些年强势的阿里偏爱全面并购,在控制企业后会植入阿里文化,为的就是替阿里生态赋能。

截至2020年底,阿里系对外投资529起,投资金额达8276.9亿元,其中在企业服务、文化娱乐、电商、交通出行、金融和物流快递这六大细分行业中的投资371起,投资金额达5600.13亿元,是总投资金额的67.13%。

而腾讯的对外投资正好相反,十分佛系,偏重与财务性投资,一般不控股。

腾讯一般把重复的、不盈利的、前景不好的、不擅长的统统砍掉,交给战略投资的垂直巨头去运营。其提出的“把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这一口号充分地说明了其对外投资策略。

最近10年来借助腾讯流量和资本发展起来的著名企业不要太多,如拼多多、美团、京东、贝壳、蔚来汽车、金山办公、哔哩哔哩、唯品会、快手、同程艺龙、喜马拉雅、富途证券、滴滴出行、猿辅导、好大夫在线、蔚来、燧原科技等等。

这些年来在腾讯股权投资大获成功的同时,大部分被阿里收购的企业陷入了一个怪圈——独立经营时经营的有声有色,卖身阿里后逐渐谁退甚至销声匿迹,

阿里的对外投资不利于创新环境的形成,自然会被优先针对。


1、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商派观点或立场,文章为作者本人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相关阅读
7月10日消息,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今日公布一批未依法申报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行政处罚决定书。公告显示,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对二十八起未依法申报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公告指出,本次公开案件均为过去应当申报而未申报的交易。随着反垄断常态化监管的深入推进,企业经营者集中申报意识不断提高,积极自查历史交易,主动报告涉嫌未依法申报行为并积极配合调查。
随后,监管部门对互联网行业22起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件开出罚单,其中涉及阿里6起,腾讯5起。最终,监管部门对涉案企业分别处以50万元人民币罚款。而腾讯申报的虎牙与斗鱼合并案也被市场监管总局依法禁止。国家向腾讯释放的反垄断信号已经十分明显。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支付宝以55.39%的市场份额保持行业第一,微信支付的市场份额为38.8%,排在第二。届时,外卖小哥将不再需要骑着电动车在暴雨中闯红灯。
今天,市场监管总局网站公布一批行政处罚案件,涉及腾讯、哔哩哔哩、阿里巴巴等企业。
市场监管总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对涉案企业分别处以50万元罚款。
据了解,该规则规定了平台经营者反垄断合规管理的计划、运行、评价、改进等,建议平台经营者成立反垄断管理合规部门或者指定反垄断合规管理负责人、组织反垄断合规管理的第三方评估等。据该规则编写说明,在平台经营者管理合规领域,尚无类似标准,该标准的出现填补了国内标准的空白,可作为各类平台开展反垄断合规管理活动的依据、政府机关开展反垄断合规监管的参考。
值得一提的是,本月早些时候,市场监管总局官网信息显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规定,市场监管总局对互联网领域二十二起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件立案调查。根据《反垄断法》,该局对涉案企业分别处以50万元人民币罚款。市场监管总局还公布了详细的案件名单,名单显示,此次涉案企业包括阿里网络、腾讯、苏宁易购和美团等。
经查,上述案件均违反了《反垄断法》第二十一条,构成未依法申报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评估认为不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根据《反垄断法》第48条、49条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对涉案企业分别处以50万元罚款。据悉,此次涉及的企业包括阿里网络、阿里投资公司、高德、魅族、京东尚科、美团、苏宁易购、腾讯、云鑫创投、转转、杭州百世、滴滴、阿里旅行、大搜车、饿了么、淘宝、回收宝、58公司等等。
2月7日消息,多家知名互联网公司近日纷纷公布人机对话相关专利。其中,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申请的“人机对话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专利可实现人机顺畅沟通;阿里巴巴达摩院(杭州)科技有限公司申请的“人机对话及预训练语言模型训练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专利可提升问答交互的准确性;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申请的“人机对话方法以及对话系统”专利可识别用户异常行为进行回复。
当云计算逐渐成熟后,云计算厂商们又盯上了汽车云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