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扎根西南数十载专心制茶,如今在抖音电商让好茶被看见
谈起匠人,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起《深夜食堂》。
剧里一顿饭背后都有很多讲究,有的师傅为了揉好一个面团,千里迢迢赴各地学习。
还有清酒大师,天不亮就开始一颗一颗选大米,一做就是一辈子。
但是一提到中国匠人,大家的脑海里好像反而没有了具象的形态。
那些散落在祖国的各个角落的中国匠人,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前几天,很多网友在看抖音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叫“寻乔茶叶”的直播间。
直播间里,一个年迈的老人在介绍茶叶,他小心拿起茶叶,仿佛捧着什么宝物。
老人叫杨行吉,上世纪60年代自安徽农学院茶叶系毕业后,为了响应“到边疆去!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的号召,自愿分配到祖国大西南——云南临沧。
那时的临沧茶区条件艰苦、设备简陋,连木质揉茶机都没有,完全靠人力或马拉。
茶农们背着娃娃上山采茶,回来后搭一个三脚架煮完饭就开始用这口锅杀青了,杀青完后开始揉茶,不是用手揉,直接用脚搓。
也因为这粗放式的制茶工艺,很多买家不太接受云南茶。
茶农因为没钱更新设备,制出的茶口味不佳;茶卖不出去,农民无法提高……这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杨行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他迫切地想要到县、乡、村调查茶叶生产情况,带去新的技术。
当时县、乡茶区多数不通公路,从昆明到临沧都要走4天才到。
而临沧的八个县中,除了云县、凤庆、临沧等几个县,其他县都算边疆县。去边疆县需要跟马帮一起步行,一天要走上25公里,连续走上几天几夜。走到夜深了,就搭上帐篷席地而卧。有时候深入茶区,还需有人沿途保护。
一眼望不到边的莽莽荒原和几近原始的部落村民,陪伴着杨行吉踏遍临沧的每一寸土地。
他用自己所学的茶叶知识理论,规划茶园发展,教茶农科学种茶、制茶。
几年后,茶叶局要做红碎茶出口。杨行吉觉得这是个增加茶农收入的好风口,积极争取。
但那时的云南红碎茶比不上印度的,不够出口的标准。
为了改善红碎茶质量,他在一座荒山坡地上创办了临沧地区茶叶科学研究所,并在附近生产队几十年的老茶园里,进行老茶园的改造试验。
这个改造是相当困难的,比如改造前产量是十几公斤,改造当年或者第二年都没有产量,需要按照改造前的产量赔偿给茶农。
但杨行吉觉得,这是一件不能不去做的事,无论顶住多大的压力也必须坚持。
短短两三年时间内,几十年的老茶树返老还童变成了青年茶园,亩产达百斤以上。茶农收入翻了几倍。
产量增加了,临沧茶农脸上的笑容也多起来了。有的茶农之前用粗糙的手工萎凋做红茶,后面向杨行吉学会了制茶技术,产量渐增,最终自己建立了一个小型的水电站做茶。
斗转星移二十八年,杨行吉始终扎根在这个西南边陲小县城,无人知晓。
这样的中国匠人,其实在中国太多了,只是他们太安静,不懂如何经营自己,埋头做事,不关心其他。
如今,有了像抖音电商这样的平台,这些默默坚持传统技艺的匠人有机会被更多人看见。
“寻乔茶叶”的主播王彦峰偶然在电视上看到《走进雨林》在讲普洱茶的,到云南实地走访后,对茶、制茶的技艺有所了解。
听说杨老的故事时他被触动了,有了“接近匠人,成为匠人”的愿望。
“杨老说先做人再做茶,这也是我一直奉行的标准。”
王彦峰觉得线上销售门槛降低了,但要做好,难度其实是增加了。
“实体销售是区域内竞争,竞争对手在同一个城市,同一个街道、同一个商圈,线上销售竞争对手是全平台上甚至全网卖同类商品的商家,所以要想脱颖而出更难。” 他和杨老一样,宁可慢一点、专注一点,以“做朋友能喝的茶”为目标。
而抖音电商作为兴趣电商,帮他实现了把茶文化和好茶一起推出的想法。在他的直播间里,他把每一个品种的茶以及背后的文化,慢慢揉开,说给每一个顾客。 令王彦峰最开心的是,很多年轻人因为直播的形式而爱上了中国传统茶文化。
有人从网友变成顾客,然后又从顾客变成朋友。还有顾客在退换货的时候,给他邮寄来了家乡特产。这对王彦峰来说,是比完成一单订单更开心的事了。 就如杨老说,茶文化跟做人分不开,要想做好一杯茶,需要不断的试验研究,在不断的试错过程才能变得越来越好。
在抖音电商的帮助下,匠人的精神不仅被看到,还延续了下来,传播给了更多人。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