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退多家品牌!又一个电商平台重锤售假!

电商君
2021-12-08 21:26
一、得物集中清退83家品牌

“一样的颜色,一样的版型,我又买到假货了……”

随着网购兴起,数以万计的商品涌入各大电商平台,然而由于正品审核标准与原创保护机制的缺位,这里也成了抄袭、打版、售假的天堂。

真真假假,鱼龙混杂,有时候消费者一个不小心就会踩坑,免不了体验一把穿着仿冒品出门,结果与正品撞衫的尴尬。

人们苦“假货”久矣,最近终于有平台对它重拳出击了!

format-jpg

据报道,日前得物App发布了关于打击“打版商品”的进展公告。公告中显示,平台对在售商品的审查中发现,有83家品牌所售商品与其他品牌款式雷同,疑似“打版商品”。

为保护原创,得物App在发现后立即下架了这些“打版品牌”所有在售商品,与此同时还对于83家品牌采取了集中清退处理。

什么是“打版商品”?

由于近年来平台对于假货的打击力度愈发严厉,如今不少不良商家从以往的生产假货转为生产打版货,例如复制抄袭大牌的商品,然后将logo换成自主品牌;再例如在原版商品基础上进行一些小改动,然后变为自己的原创进行售卖。

format-jpg

(图源:知乎)

显然,“打版货”的泛滥成灾不仅是对原创设计者的侵犯,更是对无数不知情消费者的欺骗。

据悉,在今年上半年,出于保护原创品牌的初心,得物App启动了“原创保护计划”,此后陆续发现数十家品牌存在“打版商品”,在5月与7月大力打击之后,又再次加大打击力度,将“保护计划”进行了战略升级。

“这是业内首次高标准治理‘打版’,希望此次治理能带动行业多方共同参与。”

正如业内人士所说,市场不仅需要好货,更需要真货,倘若这种打抄袭擦边球的现象不能根除,那么中国市场不可能走出优秀的原创品牌。

当污浊成为常态,清白反倒成了一种罪,优秀的原创设计需要在一个正确的大环境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二、市场苦假货久矣

市场中的假货可以泛滥到什么程度?

《2018年中国奢侈品市场发展研究报告》中,有一句话这样形容:“10件爆款8件假,其中3件特别假。”

format-jpg

(图源:《中国奢侈品市场发展研究报告》)

报告显示,在被查出的假货仿品中,有19%的商品做工明显不符合品牌工艺,约81%的仿品为高仿或是A货。这也说明,近年来中国的山寨市场追求已经由以往的“仿型、低价、走量”转变为“高仿、高价、追求单件利润”。

“我们这种自己出设计打版的,在工厂的订单中凤毛麟角,大部分设计都是抄袭打版的。”

正如一位曾与制衣工厂合作过的业内人士透露,随着中国工业化流程的进步,省去了设计成本的造假商,有了更多的可能去提升仿冒工艺,从飞往世界各地购买正品到寻找代工厂进行打版,甚至是外包装售卖,一条制假售假产业链愈发成熟。

format-jpg

仿冒品与正品的相似度不断提高,也意味着鉴定真假会越来越困难,当人们追求大牌与潮流的兴致不断高涨,假冒商牟取暴利的机会越来越多。

“你查物流信息,显示这一款GUCCI的包从意大利威尼斯发货,除了海外代购票据,还有清关信息,加上包包几乎以假乱真,绝对不会让人怀疑。”

去年3月,曾有编辑暗访了广州的一处奢侈品高仿货集中地,几百块钱的生产成本、几十块钱购买的正品包装与票据,每天有数以千计的A货从这里走出,通过所谓的“微商”与“代购”流向各地。

一位假货店的“拉客仔”告诉编辑,这些前来进货的人,一个月轻轻松松进账几十万,生意好的时候能过百万。

format-jpg

如今市面上关于售假的种种套路与话术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对于这些原单商品或是打版商品,也会有人觉得只要自己买到的商品质量过得去,外观好看就行,是不是正版无所谓。可这种“无所谓”的思想,却给了制假售假者割韭菜、实现暴富的机会。

中国距离假货消失还有多远?谈及这个问题,多年前的马云这样说道:“消灭阿里容易,消灭假货难。”

随着电商时代的到来,昔日在各大线下渠道流通的假货纷纷涌入线上,电商平台中大大小小的店铺,每晚准时上线的带货直播间,处处皆可成为假货的藏身之处。

在黑猫投诉等消费者维权平台上,如今关于线上假货泛滥的吐槽比比皆是。

format-jpg

(图源:黑猫投诉)

“电商平台做不到去检查与和鉴别每一件商品。虽然一经发现,我们会下架、会进行关店处理,但这都是事后弥补,想要事前防范没有好办法。”

“现在因为原创保护并不规范,种种因素导致想要判定抄袭非常难,其中所要面临的昂贵费用与时间,这不是经营艰难的设计师品牌能够承受的。”

然而对于这种现象,无论是原创品牌设计师还是电商平台的负责人都在采访中透露出同样的心境,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还需更多重锤落下

从“炒鞋”到“名牌包抢购”,如今走向市场的年轻一代对于潮流与时尚的追求更甚,然而潮流时尚圈亦是假货泛滥的“重灾区”,这也导致了消费者对于真伪鉴定的需求持续增加。

或者说,能否提供有公信力的正品保障,已经成为取得消费者信任的关键。

format-jpg

例如,在假货横行的球鞋市场,得物(原名为“毒”)曾凭借着独有的“先鉴定后发货”模式顺利脱颖而出,成为国内潮流圈平台中最为亮眼的独角兽。

但随着“得物唯品会假腰带事件”、“假货地莆田疫情,得物缺货”等疑似造假的新闻屡登热搜,得物这条“鉴定”的护城河变得岌岌可危。

format-jpg

想要稳固消费者的信任基础,平台则需要更多、更有力度的打假行动。

“希望我们的坚持,让更多优秀的原创品牌得到广大用户的喜爱。”

谈及此次的严打行动,得物App“原创保护计划”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能给用户提供高品质的潮流购物体验,平台日后会对所有商品展开阶段性核查。

同时将“原创保护”纳入选品标准,加强品牌入驻前审核,并对品牌所上架商品进行定期回查。一旦发现不符合标准的品牌和商品,会进行下架处理。

捷径与暴利存在的地方,从来不缺想要蜂拥而上的亡命之徒。

可以说,打假之路任重而道远。今天得物落下的重锤仅仅是撕开了一道口子,想要为更多的原创设计者营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未来还需要更多的平台严打严查。

1、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商派观点或立场,文章为作者本人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相关阅读
1月16日消息,Mirakl对1000名意大利消费者的最新调查显示,在意大利,电商平台是45%的人最喜欢的目的地。调查中出现了两个特别的数据点,虽然81%的意大利人喜欢在电商平台购物,比其他欧洲国家甚至美国都要多,但73%的受访者表示电商平台是最方便的购物方式。47%的受访者表示,在过去12个月里,电商平台的使用有所增加。在未来,几乎所有的意大利消费者(97%)都希望可以更多地使用电商平台
5月13日消息,资策会MIC 12日公布调查2021年零售电商消费者行为结果,高达9成台湾消费者常在综合型电商平台,超越实体零售网渠道 与第三方外送平台(28%)等,有8成消费者常用的平台数量集中在3个内。针对综合型电商,调查显示,消费者常用前5大B2C平台依序是虾皮24h(61%)、momo(59%)、PChome 24h购物(43%)、Yahoo购物中心(23%)与东森购物(12%)。
据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报道,46%的俄公民近半年曾通过亚马逊、速卖通等跨境电商平台
2月26日消息,日前,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喻国明学术工作室发布《00后行为分析报告》。他们青睐的主要产品类别中,生鲜农产品、食品零食、图书文具、日用百货、电子产品、服装鞋帽等是00后花销最大的前十位商品。其中,在拼多多等综合电商平台、垂直生鲜平台“生鲜农产品”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群体,而带有二次元元素的笔记本、手办、动漫周边、汉服等也在拼多多销量指数较高。
2023年,全国12315平台接收投诉举报1261.1万件,占投诉举报总量的56.1%,以直播电商为主的新兴电商投诉举报增幅明显高于传统电商平台
亚马逊作为全球领先的电商平台,依然稳稳占据美国消费者首选平台的宝座。
7月8日消息,从市场监管总局官获悉,7月7日,有媒体反映“部分平台可购买质检报告”。市场监管总局高度重视,已要求淘宝、拼多多等平台企业依法履行平台主体责任,对在平台上销售虚假检验检测报告的网店立即进行处置。同时,已责成上海市、浙江省等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立即依法调查相关检验检测机构,坚决打击出具虚假检验检测报告违法行为,维护检验检测市场秩序。
6月2日消息,据南海从海南省生态环境厅获悉,为加强“禁塑”工作的有效实施,海南将从替代品利用率、执法监管和宣传方面入手,并强化平台管控措施,在交易服务、禁塑政策宣传、网上禁限塑等正式对主要电商平台提出要求。 据悉,下一步,海南省将加快发布第二批禁塑名录,开展禁塑政策实施效果评估,健全案件快速流程制度,打通监管执法堵点。
9月22日消息,有知名博主近日在社交平台发文称,“全民仅退款”平台京淘淘疑似卷款跑路,涉案金额高达20亿元,“仅退款”模式或为“庞氏骗局”。京淘淘方就此作出回应:公司正常运营中,“卷款跑路”传言不实;此前平台遭遇“羊毛党”薅走1.8亿元,目前风控部门正在逐单排查。
3月29日消息,据荔枝新闻,近日,从电商平台搜索“宠物活体盲”,出现了乌龟、仓鼠、寄居蟹等盲盒商品。商家声称不接受规定品种、不接受退换与中差评,为消费者维权带来困难。外来入侵品种巴西龟也被装入盲盒公然出售。此前的公开报道显示,淘宝、拼多多等多个平台近期悄然兴起宠物活体盲盒,售价从十几元到上千元不等。相比其他盲盒商品,宠物活体盲盒存在很大的健康和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