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目惊心!网红玩具“巴克球”成儿童肠胃穿孔元凶!

电商报
2021-12-15 11:18

普通的改变,将改变普通。

最近,不少用户在电商平台搜索“巴克球”时,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一个醒目的蓝底背景色、鲜红禁止标识的消费提醒:“巴克球有强磁性,请远离婴幼儿。请勿吞食,如误食,请速就医。” ——这个醒目的消费提示霸气的占据了四分之一的手机屏幕,让消费者一目了然。format-jpg

format-jpg

除了“先入为主”的搜索页,在相关商品的产品详情页,一些商家也用红底白字的警告语提醒大家:“本产品禁止14岁以下儿童使用”。

format-jpg

无独有偶,今年8月 ,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发布了一份召回某品牌约达 1000 万余件高磁性 5 毫米球形磁铁(即磁力珠)的通告,原因是两名儿童误吞磁力珠后,不得不去医院移除了部分肠道,其中一名 19 个月大的幼儿不幸死亡。format-jpg

format-jpg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国内,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越来越多儿童也因为误食“巴克球”而造成肠胃穿孔。有鉴于此,一些平台和商家也加强了防范性运营,于是才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更多人认识到“巴克球”对儿童健康和安全的危害,是通过观看“老爸评测”的相关视频。

4276606384-8f10-11eb-b599-00163e127d7d802.webp

巴克球:从网红产品到儿童肠胃穿孔元凶!

如果要票选出年度“网红玩具”,风靡全球的“巴克球”一定能高票当选。

如今,无论是在家里、小区、还是学校周边的商店,“巴克球”的影子都无所不在;一些电商平台上,爆款“巴克球”的销量动辄过十万。

那么,“巴克球”凭什么征服了孩子们的心?

首先,“巴克球”有两大不可替代的特点,一是艳丽的色彩直接对孩子们有很强的视觉诱惑;二是作为强磁石可以两两吸附,再组合成为类似变形金刚的“合体”——可以说,“巴克球”在营销上是深谙儿童心理之道的。

其次,磁力珠原本是成人解压磁性球,但是,一些聪明的商家却只攻一点,不及其余,通过改变赛道,将“益智产品”作为“巴克球”的最大卖点;于是在一些家长心中,很快就形成了作为“益智产品”的“巴克球”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提高孩子的想象力的认知。

比如说,“巴克球”可以单独组合成简单的方形:

format-jpg

也可以和磁力柱配合,拼成更加复杂的三角形:

format-jpg

甚至高年龄段的儿童还可以根据视频提示,将他们组合成更加复杂多变的多维模型:

format-jpg

对于正在发愁于适合孩子玩耍的玩具越来越少的家长们而言,“巴克球”的出现,无疑是“雪中送炭”。format-jpg

format-jpg

可以说,“巴克球”的走红,揭示了其“存在即合理”的一面。

但是,风光的背后,更多的是沧桑。

苏婷(化名)是一位全职妈妈,她有两个非常可爱的儿子,一个7岁,一个5岁。2020年4月,她和孩子们因为疫情呆在家里时,孩子们偶尔在手机里刷到“巴克球”的视频后,很快就被“巴克球”魔术一样不断变幻的组合玩法给吸引了。

后来,作为对孩子们的奖励,她也给他们买了一些“巴克球”,后者也成为孩子们的“长情陪伴”。

直到4月20日,她刷到一条“老爸评测”痛斥“巴克球”的视频:“这个东西非常危险,被这个玩具送进手术室的孩子已经不计其数”,才知道原来这么多孩子都在无意中吞食了“巴克球”,并由此带来巨大的身心伤害。

format-jpg

刚看到这个视频时,苏婷还是有些疑惑:这个球看上去这么小,吃进去不会自己排出来吗?想起孩子在家里也玩“巴克球”,她就随口问了一下孩子们:“你们没有吃过吧?”

孩子们的回答让她一下子脊背发凉:我们也吃过!

format-jpg

这一下可把苏婷吓坏了,难怪5岁的小儿子那几天一直说肚子痛,还不好好吃饭,之前自己还以为就是普通的消化不良,现在才知道真正的元凶正是看上去“人畜无害”的“巴克球”!

当天晚上,苏婷将两个孩子紧急送到杭州的一家医院治疗。

医生通过X光检查后发现,苏婷的大儿子一共吞下了3颗巴克球。经过医生治疗后,大儿子总算是成功排出了小球。

她的小儿子则没有那么幸运,因为总共吞下了惊人的8颗小球,而球体本身有着强大的磁力,隔着小肠的肠壁,把好几节肠道都黏在了一起了,只能通过开刀手术将磁力球取出来。

“每天要抽很多血,做胃镜、肠镜,一点点确定这些珠子的位置,最后发现肠胃一共有4处穿孔,有一截肠子已经黑红色了。” 苏婷谈到小儿子时,欲哭无泪。

手术后第三天,小儿子的一截肠子破了,只好又做一次手术把它切掉。短短三天,不到5岁的小儿子经历了2次开腹手术。

2020年6月,“老爸评测”以苏婷两个孩子的真实案例为基础,模拟了误食“巴克球”对儿童到底会造成多大的伤害。

第一次误食,磁力珠进入肠道:

format-jpg

第二次误食,磁力珠迅速吸到了一起:

format-jpg

format-jpg

第三次误食,磁力珠将更多肠道吸在了一起:

format-jpg

而肠道一旦被磁力珠吸住,更多的肠道就会被吸在一起,影响到正常的肠道功能,吸附在一起的磁力珠只能通过手术取出来,在孩子身体上留下永久性的伤痕。

format-jpg

format-jpg

磁力珠的吸力到底有多大?接下来“老爸评测”进行的实验,让人觉得触目惊心!

隔着10张A4纸,也就是学龄前儿童肠壁同等的厚度,磁力珠快速吸附在一起:

format-jpg

随着A4纸的不断增长,一直到隔着88张纸,磁力珠还是可以吸附在一起,而此时纸的纸厚已达到1.1CM,是儿童肠壁厚度的9倍!format-jpg

format-jpg

老爸评测的这期视频播出后,很快就冲上抖音热门视频,播放量高达3000多万。不少家长都在评论区留言,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磁力球竟然这么危险!一些医务工作人员也留言称:现在医院几乎每天都有儿童误食磁力球送医的案例。format-jpg

format-jpg

8月份,“老爸评测”创始人魏文锋还和央视主持人朱迅一起,在央视网进行了科普直播,再次在现场演示了磁力珠的危害。

format-jpg

的确,以上案例并不是个例,而是越来越频繁的发生在我们身边:一颗不起眼的“巴克球”,正在成为威胁孩子们身心安全的“美丽杀手”!

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陆续有儿童因误食巴克球而住院手术的案例发生。仅浙江省质安院统计的 2019 年底- 2020 年初,因孩子误食磁力珠,导致肠穿孔的新闻就高达 12 件。

format-jpg

孩子的人生受到伤害并不是终点,遗忘才是!穿着“网红产品”外衣的“巴克球”,正在成为儿童肠胃穿孔的元凶,家长们一定要重视起来,不要让悲剧重演!

1459659cb4ce-8f12-11eb-b235-00163e127d7d334.webp

全社会大协作,阻止巴克球悲剧重演!

对于“巴克球”这样的磁体,国标做出了“此类产品不适合 14 周岁以下儿童”等明确规定,一些商家也跟着国标做出了相应的警示,但为什么儿童误食巴克球还是没有降低?

format-jpg

format-jpg

部分家长的认识不改变,“巴克球”对儿童的伤害还会继续。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的正确引导非常重要。在互联网越来越深入发展的今天,一些家长们的认知至今还停留在磁力球是益智积木的概念上,这也是“巴克球”形成庞大的儿童玩具买方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

部分商家投其所好,在产品页放大诱导性说明,吸引消费者为儿童购买。

我们发现,一些磁力球商品在上架时虽然也有警示语,但在相同页面内,却发现了与之矛盾的诱导性产品说明。比如说, 将磁力珠商品主打“益智积木”、“拼搭积木”、“逻辑训练”等卖点公开叫卖,吸引消费者前来购买。

format-jpg

部分平台因利益关系疏于检查,也是不断放大磁力珠危害的原因之一。

虽然儿童误食磁力球的案例不断发生,但是面对不断高涨的磁力球市场,一些平台为了扩大交易额放松了磁力球商品的规范化运营,消费者在很多平台上仍然能在没有收到任何警示的情况下轻松给儿童买到所需的磁力球商品。

世上有两样东西不能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我们发现,面对越来越多的儿童沦为磁力球的牺牲品,各方面已经有所行动了!

监管方面:最近,市场监管部门不断约谈巴克球生产厂家,相关企业也针对企业名称、执行标准、规范经营等情况进行了补充完善,一些不合规的巴克球正在被逐步清理出市场。

平台方面:一些平台第一时间下架了涉及产品缺陷的巴克球商品,并展开全面排查,要求商家在上架磁力球商品时规范经营;如今,一些平台上搜索“巴克球”,在不同的场景下都会看到醒目的警示提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儿童误食磁力球的机率。

商家方面:为了让儿童尽量不接触到磁力球,2021年,由浙江省内玩具、化学等专业质量专家共同研究起草的《磁性玩具—巴克球》团体标准开始实施,添加苦味剂一项也被写入其中;如今,越来越多的商家也积极响应,主动在巴克球中添加了苦味剂,并且将其列入商品说明之中:“只要碰到一点点就很苦,小孩如果想尝,发现太苦了,就会吐出来。”一位巴克球厂家这样说。

format-jpg

消费者方面:改变“巴克球”适合儿童玩的固有观念,让孩子远离巴克球!

随着媒体对“巴克球”知识的科普,越来越多家长也意识到此前对“巴克球”存在着巨大的认知误区,并通过评论、转发等方式将建立更加广泛的科学认知,让更多家长认识到巴克球对儿童的危害,让孩子远离巴克球。

总之,平台、消费者、商家等各方面都必须承担起责任,通过全社会大协作,阻止儿童误食“巴克球”的悲剧重演!

14596592f600-8f12-11eb-a0cd-00163e127d7d912.webp

让你的孩子远离更多的“致命玩具”,

听听老爸评测怎么说?

时代的进步,使得受害者所受的刑罚更加精巧。

“巴克球”是从国外泊来的新事物,面对这种新奇的新生事物,很多人的观念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也说明,在对“巴克球”科普的道路上,通往春天的路仍然充满泥泞。

目前,虽然个别电商平台已经率先行动起来,对平台磁力球商品进行了规范化要求。但是,更多平台因为不想影响到日益高涨的成交额而放松了对磁力球商品的管制;与此同时,在信息越来越纷繁杂芜,消费者注意力不断分散化的今天,一些“网红产品”的片面宣传也进一步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决策。

我们还发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父母对孩子的陪伴越来越稀缺的当下,除了“巴克球”以外,还有一批“致命玩具”无一不是打着成长陪伴、益智产品等旗号,越来越频繁的侵入儿童的生活中。比如说,接触过多会让人产生头晕、头痛、乏力的水宝宝,因为硼砂中毒而导致腹泻和皮疹的含蹦砂,由于转速过快而伤及眼晴的指尖陀螺等。

只有让你的孩子远离这些“致命玩具”,孩子的人生才不会留下阴影!

正如老爸评测玩具工程师郭峰所说的:我国一直对磁力类儿童玩具有相关的标准,但巴克球作为一款成人解压磁性球,它的产品分类并不属于儿童玩具。所以,尽管巴克球实际上经常作为儿童玩具宣传和销售,但它其实不受儿童玩具标准的规范,相当于游走在监管的灰色地带。部分企业将其宣传为儿童玩具、儿童益智积木等,属于误导消费。

在此,行业专家也给出了专业建议:

1.不建议家长给孩子购买磁力珠等磁性玩具,就算出于个人喜好购买了此类商品,也请务必将他们放置在孩子们轻易无法接触到的地方。

2.通过日常化的科普引导,让孩子们也了解到误食磁力珠对身体造成危害,让他们在日常交往中自觉拒绝参与磁力玩具的分享。

3.如果孩子不幸误食磁力珠,请务必及时送医,千万不要抱有磁力珠可能会自动排出来的侥幸心理!

1、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商报观点或立场,文章为作者本人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相关阅读
每一个领域的霸主,都正在被挑战,甚至是被“干掉”。
TikTok玩具热度高涨。
敦煌平台数据显示,后疫情时代将手机、消费电子、服装、运动户外、玩具、家居园艺、防疫等品类的海外销量推上新高,爆款迭出。全方位站外引流服务也是此次敦煌计划的另一亮点。七大星级权益助力“新星”一飞冲天 此次敦煌推出的星计划,囊括七大星级权益,确保新卖家充分利用敦煌平台的资源联动优势,在2021年年终旺季节日临近之际,顺利实现冲量爆单。
又有主播被当反面案例宣传了。
圈的水太深。
主播偷税漏税,得不偿失。
钱不钱无所谓,有时候,大家要的只是一点欢乐。
一失足就是万丈深渊。
如何长?企业如何穿越周期?张朝阳提出,企业家可以扮演多个角色(Multi-tasking)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