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总比别人贵,你被大数据杀熟了
电商平台频陷“杀熟”争议
同一时间不同用户价格不同、付费会员比普通用户价格更高、多次浏览后价格自动上涨......
这些常见的“大数据杀熟”情况,你在网购时是否遇到过?
前几日亿欧创始人黄渊普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质疑某OTA平台存在“大数据杀熟”行为。
他表示,其在预订国际航班时,作为某OTA平台的最高等级会员,却遭遇了机票价格在填写信息后突然上涨的情况,最终支付的价格甚至高于国航官方渠道。
黄渊普还通过对比多个平台的价格,指出某OTA平台在某些航班上的定价策略缺乏合理性。
这一事件不仅引发了公众对某OTA平台的质疑,也再次将“大数据杀熟”问题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面对消费者的质疑和不满,电商平台往往将责任推给商家或解释为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
某OTA平台客服表示,不存在大数据杀熟,机票价格都是航司根据需求随时在变动的。
然而,这种回应显然难以平息消费者的怒火。他们要求电商平台给出合理的解释,并采取措施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值得一提的是,前段时间登上微博热搜榜的“会员买东西更贵”的乌龙事件更是将网友对“大数据杀熟”的应激性反应展示得淋漓尽致。
事情本身很简单的,有一对双胞胎姐妹在相同的时间段内,通过同一电商平台浏览并尝试购买同一件商品时,发现开通了会员的姐姐所看到的商品价格竟然比未开通会员的妹妹更贵。
为了验证这一现象是否普遍,她们进一步搜索了泳衣、帽子、不粘锅等商品,结果同样发现了价格差异。
一时间,该电商平台与“大数据杀熟”自然就被联系到了一起。但事实上,姐妹俩之所以看到了不同的价格,其中的关键是该电商平台推出的优惠积分,其中一个显示已经使用、另一个则是显示使用积分可优惠多少。
简简单单的一个操作,却把网友们都炸开了锅,可想而知“大数据杀熟”有多令人讨厌。
在数字化消费日益普及的今天,电商平台作为连接商家与消费者的桥梁,本应促进交易的透明与公平。
然而,“大数据杀熟”行为却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对电商行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威胁。
而且,要知道的是,这些也只是“大数据杀熟”现象的冰山一角。
杀熟,杀掉了信任
近年来从旅行、电商、打车到外卖,早有多家大型互联网企业被曝出利用大数据分析对不同群体进行差别定价。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大数据杀熟”的投诉屡见不鲜,总数高达7272条,涉及饿了么、得物、阿里、唯品会等众多知名在线平台。
特别是当目光聚焦于机票领域时,去哪儿网、同程、携程、飞猪等国内OTA平台的投诉案例更是多达749条,凸显了这一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甚至,还有权威机构为此总结出了八种大数据杀熟形式,如新老用户优惠差异、广告联盟数据共享、个性化服务诱导、浏览后价格上涨、花式催买策略、老用户价格歧视、默认勾选历史购买项以及消费前后的优惠券差异,无一不揭示了商家利用大数据技术的隐蔽手法,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事实上,大数据杀熟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背后是利益的驱使。
商家往往忽视商品本身的性质与价值,转而依赖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分析进行定价,导致同一商品在不同消费者面前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价格。
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公平诚信的商业原则,更触犯了相关法律法规,是对消费者权益的公然侵犯。
从更深远的角度来看,大数据杀熟无异于自毁长城。
它虽然能在短期内为商家带来一定的利益,但长期来看,却会严重损害消费者对平台的信任,导致用户流失和品牌形象受损。
信任是商业活动的基石,一旦信任被瓦解,商家将面临难以挽回的危机。
然而,值得欣慰的是,面对大数据杀熟带来的信任危机,政府和社会各界并未坐视不理。
近年来,一系列治理规范相继出台,旨在遏制这一不良现象。
从《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到《个人信息保护法》再到《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和最新的《条例》,这些法律法规和规定共同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监管体系,为打击大数据杀熟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
这些规定不仅明确了大数据使用的边界和限制,还规定了相应的惩罚措施,以确保商家在利用大数据技术时能够遵守公平、透明、诚信的原则。
同时,它们也鼓励消费者积极维护自身权益,对发现的违规行为进行举报和投诉,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杀熟,要严令整改
不过,尽管相关法规与规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试图为大数据时代的消费者撑起一片保护伞。
但现实却令人堪忧——几乎没有一家平台能坦然承认自身存在大数据杀熟的行为。它们往往以“差异化营销”为幌子,掩盖其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不公平定价的真相。
揭开大数据杀熟的面纱,不难发现其背后的复杂套路。
电商平台通过精细的“用户画像”,依据用户的收入水平、消费习惯乃至键入信息的频率、搜索关键词等细节,精准捕捉用户的需求迫切度,进而实施动态价格调整。
更有甚者,利用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分析周边竞争对手的分布情况,以此为依据进行加价,让用户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被“宰割”的对象。
然而,面对如此狡猾的杀熟手段,消费者往往因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而难以察觉,更遑论举证维权。
许多大数据杀熟的案例,至今仍停留在质疑的层面,难以通过法律途径获得公正的裁决。
因此,为了有效治理大数据杀熟现象,必须从企业和监管部门两个维度同时发力,细化责任与约束手段。
首先,要明确监管主体,建议由国家市场监管部门牵头,联合商务、工信、网信、文旅等相关部门,形成强大的监管合力,确保监管无死角、无盲区。
其次,要完善监管机制,引入严厉的制裁与约束机制,对失信行为进行严惩,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
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杀熟行为的自动侦测与预警系统,提升执法效率与精准度。
对于企业而言,应当树立正确的经营观念,合理使用大数据技术,确保其成为提升服务质量、增强用户体验的工具,而非损害消费者权益的利器。
企业应依法采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在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同时,也要保留非个性化选项,让消费者能够自主决定是否接受平台的推荐。
此外,对于大数据杀熟问题的处理应避免“一刀切”的简单粗暴方式。要正确区分正常的商业促销行为与基于用户身份进行的差别定价行为。
企业可以制定灵活的营销规则以吸引新用户和提升用户粘性,但这些规则必须公平、合理且公开透明,避免给消费者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损失。
在交易规则上,电子商务经营者更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要求,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服务信息,确保消费者在充分了解商品或服务的基础上做出购买决策。
只有这样,才能重建消费者对电商平台的信任,促进电商行业的健康发展。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