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的野心彻底暴露
小米要让AI融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一、雷军与小米的AI十年征程
刚刚结束的民营企业座谈会,雷军向媒体重申了小米将AI技术落地到各个终端产品上的决心。话音刚落,当天小米的股价又上涨了。
从造手机到造车,从“米家生态”到“AI全场景”,这个科技狂人到底要掀起什么风暴?
雷军表示,让消费者能够体验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才是让AI技术落地的意义所在。
这次小米不仅志在拓展国内市场,同时放眼全球,希望能够提高中国产品在全球的影响力。

图源:央视新闻
自创业以来,小米专注于手机、汽车、智能家居和智能制造等领域,打造出了独属于自己的“米家生态”。将AI技术融入“米家生态”,无不彰显着其熊熊野心。
时间倒回2016年,彼时雷军就在小米年会上就提出了“All in AIoT”的想法,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遥远的科技概念,竟在十年后演变成一场改变全球产业格局的生死时速。
现在来看,小米的AI战略并不是一项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要通过技术的深度整合,提升消费者的生活质量。
在过去的十年,小米似乎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小米的手机与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部门实现了828亿元人民币的收入,同比增长16.8%,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也贡献了97亿元的收入。

图源:极客公园
这些数字并不只是背景数据,它们代表着小米在智能硬件市场中日渐增长的影响力。
但雷军显然不满足于此。
他再次抛出“AI赋能全场景生态”战略,意图将汽车、家居、可穿戴设备列为三大主战场。
内部消息透露,小米内部已将2025年定为“AI终端元年”,计划在手机、汽车、家电全线植入自研大模型。
预计今年,小米将在多个终端产品中逐步落地AI技术,以提升用户体验。
此后,小米将继续深化AI技术在全生态设备中的应用,进一步优化AI大模型的性能。
十年规划,一朝入局。
为了满足自己在AI领域的野心,小米在人才、算力、大模型方面三管齐下,势必要拿下自己的一席之地。
2025 年春节前夕,“雷军千万年薪挖角 95 后 AI 天才少女罗福莉” 的消息在社交网络炸了锅。
作为备受瞩目的95后AI科学家,罗福莉曾在DeepSeek担任重要角色,参与开发DeepSeek-V2模型。
然而,截至目前,小米内部员工系统未显示罗福莉的相关信息。与此同时,罗福莉在知乎平台的认证信息已从'北京深度求索员工'改为未显示。

图源:知乎截图
除了求贤如渴,小米还在不断加大在算力上的投入,企图为自己赢得一张“入场券”。
去年就有报道称,小米正在搭建自己的万卡集群,加大对AI大模型的投入。该计划自2023年开始,此时小米大模型团队已拥有6500张GPU资源。
搭建GPU万卡集群是小米为AI大模型训练提供强大计算能力的关键举措。
万卡集群由一万张及以上的GPU加速卡组成,单是GPU采购成本就高达几十亿元。
目前,包括OpenAI、Meta等国际科技巨头,以及国内的头部互联网大厂都在竞相投入万卡集群的建设。
小米在AI领域的布局不仅局限于硬件,还包括软件和生态建设。
2024年5月,小米宣布其大语言模型MiLM正式通过大模型备案,并计划逐步应用于小米汽车、手机、智能家居等产品中。

图源:Gethub
二、行业震荡,小米的未来值得关注
当同行还在纠结"万物互联"的定义时,小米早已构建起全球最大的消费级AIoT生态——5亿台智能设备组成的"数字军团",每天产生超过PB级的用户数据。
在小米汽车SU7的智能座舱里,AI系统能通过车主微表情自动调节空调温度;当你打开米家冰箱,内置摄像头会识别食材并推荐菜谱。

图源:小米官网
最令人惊叹的是小米影像系统的进化史。从最初被人诟病的"拍照手机",到如今小米14 Ultra斩获DXOMARK AI摄影榜首,AI修图功能使用率突破70%。
这些成就的背后是雷军团队对"算法+硬件"深度融合的执着追求。
雷军强调,AI技术的发展应“以人为本”,避免形成技术霸权。
AI技术的普惠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应确保技术的发展能够真正服务于人类,而不是被少数人或企业垄断。
雷军还公开盛赞DeepSeek的开源精神,认为这种开放的态度代表了中国AI的未来。
然而,在众多厂商纷纷选择接入DeepSeek时,小米却选择了一种相对冷静的态度——没有急于接入DeepSeek,仅保留对其的赞扬。
这究竟是小米自研的自信,还是自愚?
过去几年来,华为、OPPO、vivo等品牌纷纷将AI作为核心战略,小米却显得相对缓慢。
虽然小米推出了"小爱同学6.0"等AI应用,但始终未公布完整的AI技术路线图。

图源:小米官网
在部分观察者眼中,这是小米对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笃定;而在另一些质疑声中,则被视为错失AI窗口期的风险信号。
人工智能专家吴恩达说过:"AI竞赛的本质不是参数量的比拼,而是数据-算法-场景三位一体的生态战争。"而这些恰恰是小米一直以来所注重的。
深挖小米公开的专利池可以发现,其在小样本学习、知识蒸馏等前沿领域已积累超过200项发明专利。
纵观小米在AI领域的布局,也可以发现其已经形成了一个纵深的技术体系,覆盖了从终端到云端的精准服务。
雷军表示,小米将坚定投入AI技术的研发,并将其应用到各个终端产品中。他强调,AI技术的发展不仅是技术竞赛,更是社会责任,需要在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确保其符合人类的利益和价值观。
除了小米,近期其他厂商也动作不断。
苹果紧急拉拢阿里开发中国特供版Siri;华为余承东连夜开会,Mate70要首发AI视频生成;谷歌Pixel9提前曝光“AI防抖”黑科技。

图源:Google
面对国内外的联合“围剿”,尽管小米在供应链整合与生态布局上处于国内第一梯队,但AI首战的表现却难称完美。
其AI技术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尚未打通,用户感知层面的创新不足,核心技术突破未能转化为市场认知优势。
这种"技术先进但体验滞后"的悖论,恰似悬在小米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然而小米面临的挑战绝不仅仅于此。
短期来看,GPU万卡集群的建设既是技术跃迁的跳板,也是资金消耗的深渊。
1-2年的建设周期不仅考验企业的现金流韧性,在算力基础设施领域与国际巨头的技术代差更可能被进一步拉大。
长期来看,当华为凭借鸿蒙系统构建起独特的生态壁垒,苹果用iOS生态强化用户黏性,小米亟需证明其"人车家全场景AI"战略的独特价值。
尽管面临失败的风险,但小米仍坚持一往无前。从造车到造脑,雷军到底在复制什么?
知乎百万浏览热帖下有人发问:“小米All in AI是不是在赌命?”
最高赞回答一针见血:“看看2010年的智能手机革命,雷军正在用同样的套路颠覆AI时代。”
当年他带着“为发烧而生”的口号杀入手机红海,如今面对AI战场,雷军再次亮出杀手锏。
在近日流出的内部讲话中,雷军强调:“AI不是炫技,要让扫地机读懂老人方言,让电动车看透暴雨天路况。”
这让人想起他当年那句名言——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如今,当AI的飓风席卷全球,手握4.5亿智能设备、砸出千亿布局的雷军,或许正在酝酿一场比小米汽车更震撼的升空计划。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