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突然大降价
价格抄底,电车市场要变天。
比亚迪连续两次大降价
比亚迪连续两次降价,老车主亏麻了。
近日,比亚迪官方宣布,针对王朝网部分车型的非智驾版本推出“一价到底·限时一口价”活动,截止日期为4月30日。
其中,秦 L DM-i 非智驾版起售价直降1万元,降至8.98万元;宋 L DM-i 非智驾版起售价降幅更大,达到1.6万元,低至11.98万元。

图源:微博
而就在前一天,比亚迪汽车刚宣布了开启“海洋超值驾惊爆一口价”活动,对旗下部分非智驾版车型进行降价调整。
其中,海豹 06 DM-i 一口价为8.98万元,直降1万元;宋 PLUS DM-i 一口价11.98万元,降价幅度达1.6万元;海 07 DM-i 一口价12.98万元,同样直降1万元。

图源:微博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比亚迪降价的车型均为非智驾版本。
而在此之前,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就曾宣布,比亚迪将通过全民智驾战略,加速智驾普及,实现高阶智驾全覆盖。
彼时,比亚迪王朝网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路天曾透露:“在经销端,我们会采取一个合理的价格差来对在售的非智驾版车型清库存。”
不难看出,比亚迪连续两次大降价,目的是为了推动自身战略发展。
一方面,降价清理非智驾版车型的库存,从而为后续全民智驾战略布局铺路。
另一方面降价可以吸引还在观望的消费者购买,从而抢占汽车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
与此同时,作为行业领头羊的比亚迪率先采取降价,或许会影响其他车企的价格策略,获得先发优势。
由此看来,比亚迪降价可谓是高招一出,对此,可能只有老车主们和同行们会痛觉不爱。
比亚迪动作不断
除了降价之外,2025年比亚迪早已频频出招,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几笔。
1月17日,比亚迪举办首届王朝盛典,发布全新“臻心服务”品牌,升级用户服务体系,成立比亚迪官方粉丝俱乐部,并宣布王朝系列用户专属权益。

图源:微博
不难看出,比亚迪是为了提升用户粘性,强化品牌忠诚度,为后续智能化战略落地铺垫用户基础,毕竟,好的服务才会更容易让消费者买单。
2月10日,比亚迪举办智能化战略发布会,发布高阶智驾系统“天神之眼”,分A、B、C三阶技术方案,覆盖全价位车型。
同时,比亚迪宣布“全民智驾”战略,“天神之眼”计划搭载21款车型,最低价位探至7万元级别。

图源:微博
显然,比亚迪是想打破智驾技术的高价壁垒,推动“智驾平权”,加速行业智能化普及,同时抢占市场份额。
3月17日,比亚迪举办超级e平台技术发布暨汉L/唐L预售会,发布超级e平台技术,推出“闪充电池”(10分钟补能500公里续航)、3万转电机(能耗降低15%)、新一代碳化硅芯片(效率99.7%)。

图源:微博
毫无疑问,比亚迪是在展示自身技术的突破,扩展高端产品线,强化“技术+豪华”双标签,吸引更多潜在消费者。
对此,网友们一边惊讶于比亚迪的“兆瓦闪充 油电同速”技术,一边表示比亚迪或将引领电动车的新时代。
3月24日,比亚迪发布2024年财报,报告显示,比亚迪营业收入7771亿元,同比增29%;净利润403亿元,同比增34%;研发投入542亿元,同比增36%,累计研发投入超1,800亿元;现金储备1549亿元,财务状况稳健。
同时,比亚迪表示,未来,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打造更多颠覆性技术,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助力中国汽车产业引领全球新能源汽车变革。

图源:微博
可见,比亚迪对于技术研发的投入和具有稳健的现金流,是其敢于不断扩张和发展的资本。
3月30日,李云飞出席2025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强调比亚迪以技术驱动品牌发展,倡导行业务实营销,互利共赢。

图源:微博
一番演讲之后,再次强化了比亚迪的技术特色和行业形象,无疑是在对品牌进行理念宣传,吸引更多用户。
显而易见,比亚迪2025年至今的种种举措,都是为了在逐渐激烈的汽车市场中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以巩固行业龙头的地位。
简而言之,是计划“以技术普惠扩大市场份额,以用户生态提升品牌粘性,以高端突破拉动利润增长,以研发和现金流构建攻防壁垒”。
不过,无论什么举措,销量才是真实的市场反馈。
2025年前两个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达62.3万辆,同比增长92.52%。其中,比亚迪海外新能源乘用车合计销售13.34万辆,同比增长124.27%。
销量数据体现出的是市场需求充足,以及强大的规模效应,这自然成为了比亚迪扩大发展的重要自信。
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3月25日举行的比亚迪业绩会上透露,比亚迪2025 年全年销量目标为550万辆,相比去年的427万辆,计划实现30%的增长。其中,海外市场全年销量目标设定为超过80万辆。
要实现这一目标,无疑需要吸引更多用户。
综上可知,比亚迪近日连续两次降价的底气是——足够的资金、创新的技术、充足的市场需求和智能化战略发展的需要。
电车竞争进入下半场
2025年,电车市场竞争已迈入下半场。
早在2024年1月,比亚迪就已经提出了“汽车工业下半场”的概念,即以“电动化渗透率超50%”为标志,汽车工业上半场为“电动化”,下半场为“智能化”。
截至目前,中国汽车行业电动化渗透率已跨越50%分水岭,进入“智能化”阶段。
与此同时,由于AI技术在今年爆火,电车行业的各大车企也开始纷纷布局,将电车市场竞争拉到了智能化竞争的战场上——
比亚迪的“智驾平权”战略、奇瑞的“猎鹰智驾”系统、理想的“星环OS”车控系统……
电车企业们你追我赶,都在抢夺电车智能化的高地,推进电车智能化发展。
与此同时,国家对于推进电车智能化也是不遗余力——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智能驾驶深度融合;
多部门将联合开展车路云一体化试点,计划在50个城市部署智能路侧设备,搭建实时交互网络;
工信部已启动L3级自动驾驶试点,制定了相关安全标准,预计从2025年开始,L3级自动驾驶汽车将逐步实现规模化量产……
不难看出,智能化对于汽车行业发展意义重大。
一方面,AI技术推动汽车从“电动化同质化”转向“智能化体验创新”,车企可通过智能化和个性化服务建立品牌生态,更能吸引和留住用户。
另一方面,车企之间相互协同,可以降低研发成本并加速技术迭代,不断提升智能驾驶的各方面性能,从而提升智能化渗透率。
除此之外,中国智驾技术发展,可在国际市场更具竞争力,从而抢占全球智能汽车份额,加速汽车行业的全球化布局。
未来,电车市场竞争将不再只是价格战,更是智能驾驶战——
注重技术本身,持续优化用户体验,不断降本增效,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续,否则,停牌的恒大汽车、“债转股”的哪吒汽车就是前车之鉴。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