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顺丰业绩表现最为亮眼,不仅单月总营收达156亿元,再创历史新高,这一数值还相当于其他三家快递企业之和的1.7倍,而且在各快递公司均实现加大增长的情况下,顺丰增速最高,涨幅近50%。
  2. 昨日,上海市消保委发布2020年消费投诉十大典型问题。其中,韵达因为快递末端投递服务不规范而被点名。数据显示,上海市消保委去年共受理上海韵达货运有限公司投诉475件。截至发稿,相关话题阅读量也已超过4129万。不少网友在相关话题下强调,除了韵达,其他快递企业也存在类似情况。更有网友直接点名菜鸟,称其问题最为严重。该项功能目前已在多地陆续推广。这一单价的下滑,意味着快递员同量得到的工资也在对应缩减。
  3. 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4. 一、1天烧1亿,你根本不知道这家公司为了花钱有多努力!原本价格已经被打透的快递行业,再次传来价格腰斩!最新的动向,极兔速递已经率先把快递价格打到2元了,不是在义乌,而是在河南、安徽这些传统的中原地区!在...
  5. 同时,拼多多对极兔旗下部分散发不实消息的商家给予处罚。黄峥和段永平之间,关系又十分密切。资料显示,圆通速递来自拼多多的快递占比为30%。去年春节期间,拼多多也与韵达签署“春节不打烊”方案。据《天眼查》消息,今年4月8号,拼多多完成18亿美元的战略融资,投后估值为78亿美元,仅次于顺丰、京东物流和中通。
  6. 6月21日消息,东北证券分析师瞿永忠点评5月快递行业数据:快递行业5月业务量增速放缓,逐步回归正常区间;产粮区价格重回下行轨道,供给端过剩依旧是最大痛点;通达单票价格逼近2元/单关口,韵达圆通以价换量策略成效显著。
  7. 浙江嘉兴市邮政管理局开展“快递进村”现状摸底调查,目前邮政、顺丰、“三通一达”等9个主要品牌进村通达率实现100%。
  8. 12月5日消息,12月3日,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主持召开快递企业电话座谈会。马军胜指出,当前邮政快递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突出,行业规模大但质量不高,发展速度快但优势不足。要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优,在保持行业稳定运行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发展质效、更加注重结构优化、更加注重补短板强弱项。
  9. 8月15日消息,市场近日传出抖音酝酿投资甚至收购某家通达快递公司的消息,一位知情人士表示:“抖音一些管理人员已经进到了韵达总部。”但他拒绝披露更多节。对此,抖音电商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为不实消息。
  10. 江西萍乡市邮政管理局联合多部门开展2021年快递行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顺丰、“四通一达”等快递企业从业人员近300人参加。
  11. 今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企业声誉研究中心发布《公众对快递企业服务评价及认知调查》,报告显示,圆通速递在2021年邮政快递行业声誉值排行榜中位列第三名,通达第一。
  12. 中信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推荐通达龙头、量质行业领先的中通快递以及直营网络资源稀缺、特惠件产品下沉较好、估值安全边际优势逐步显现的顺丰控股。
  13. 舟山市邮政管理局牵头推动邮政公司与通达、顺丰等主要品牌快递签订《舟山市邮快合作战略框架协议》,更好发挥邮政网络在偏远小岛渔农村地区的基础支撑作用
  14. 极兔快递拿下京东
    2023-03-17 08:55:53
    刘强东:他们想用极兔或者通达快递,就让他们用。
  15. 参照国内电商市场催生顺丰控股及通达快递强手,中信证券认为跨境电商市场也将推动中国诞生一批跨境电商物流龙头。
  16. 瞿永忠表示,顺丰单票价格小幅下行,通达单票价格已经逼近2元/单关口。中通龙头地位稳固,韵达与圆通在成本管控方面更为优秀,快递单价能够压降至比申通更低并通过规模效应保证盈利。未来中通、韵达、圆通在电商件市场的竞争优势将会继续不断扩大。
  17. 此前有报道称,抖音或将投资一家快递公司,据称是通达某企业。
  18. 料下半年中通净利润同增12%~15%,圆通或同增20%以上,通达龙头基本面修复确定性强。基础网络为王,龙头快递网络基础设施扩展等为提升服务体验、实现最优成本奠定基础,中通2021年Capex指引90~100亿元,基本为排名第二、三两家之和。预计9月1日派费单票提升0.1元不会是本轮监管政策升级的终点,期待进一步升级突破行业瓶颈,料中通2025年目标市值~4600亿。
  19. 4月27日消息,天眼查息显示,4月26日,深圳丰网速运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企业类型从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有限责任公司 ,并新增股东深圳市丰网控股有限公司。今年1月下旬,顺丰表示,丰网产品已于去年9月份正式推出,是顺丰体系内最便宜的产品,单票价格定位比通达平均高3毛左右。此外,在4月中旬召开的2020年度股东大会上,王卫表示, 公司之所以建立丰网品牌就是为了做好品牌区隔,有效和顺丰主品牌进行区分。
  20. 目前,中国主要的快递有顺丰、“通达”以及京东物流等。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即时配送服务覆盖商品类型不断丰富,加上疫情推动非餐类即时配送服务需求上升,中国即时配送用户规模不断扩大。